古琴百科  > 所属分类  >  中国音乐   
[442] 评论[0] 编辑

粤讴

粤讴第一本粤讴集
广东曲种。又名越讴,用广州方言咏唱,流行于广东粤语地区。原是粤语地区的民间歌曲。相传清代文人冯询、招子庸写有不少粤讴作品,被谱入声歌,流传日广,遂成为风靡一时的曲艺形式。后来,不少客居广州的文士也都写有不少粤讴作品,被人传唱。冯询之作久已失传,现存有招子庸《粤讴》一卷和浙江人缪莲仙的部分作品。

粤讴是广东曲艺说唱之一,与木鱼龙舟南音板眼被称为粤调。粤讴起源于珠江一带的蛋歌和咸水歌,本来是珠江花舫、妓院妓女唱咏的情歌,后为岸上瞽姬师娘等人的歌唱。

由来

粤讴市井风情·卖鹊
清朝人招子庸在道光元年(1821年)辑《粤讴》一书,收录这类歌曲,于是这些歌亦被称为粤讴;粤越同音,所以又叫越讴。《粤讴》内的歌曲共分九十七题,一百二十一首,代表作有《吊秋喜》、《解心事》。[1]《南海县志》招子庸传记曰:“虽巴人下里之曲,亦饶有情韵”,又话词中“粤东方言别字亦得所改正,不若诘屈聱牙。一时平康北里,谱入声歌”。

其实,在此之前,也有文人冯询创作粤讴,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作品出版刊印,后来出任官职后更把所有作品销毁,所以没有流传下来。

演奏形式

粤讴的曲词,基本是七字句,四句为一节,句中多有衬字,押韵的格律极为严格,若有一字一词拗口,便无法成讴。曲调适合抒情,旋律沉郁悲凉,曲词大多抒写男女爱情和妓女的种种不幸遭遇,在一定程度上谴责了封建社会中婚姻不自由和贫家妇女被迫卖淫的罪恶制度。粤讴早期是无伴奏的徒歌形式,后来多以广东盛行的管弦乐器琵琶扬琴洞箫等伴奏。

创始者

粤讴榕荫茶坊:广州新年粤讴
粤讴的始作俑者,招子庸(1786—1847年),字铭山,别号明珊居士,广东南海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善骑射,能奏琵琶,又善画兰竹及蟹;他能文善诗,通晓音律,这对他创制粤讴提供了条件。42岁那年,他将自己所写的广东民歌编辑出版,题名《粤讴》。该书共97题,收曲词121首。代表作有《吊秋喜》、《解心事》等。从此“粤讴”,自成一系。南国文人,风靡一时。

《粤讴》集中《吊秋喜》,是招子庸的处女作,含有一段辛酸感人的背景故事。相传招子庸上京赶考,在广州珠江上结识妓女秋喜,相处了两三个月,女有摽梅之情,男有聘娶之意。无奈考期逼近,两人不得不分手。秋喜原先欠人些少钱债,也没有向招子庸透露半点信息。否则,悲剧不会发生的。子庸一走,债主即来。她被迫投江而死。待招子庸金榜题名归来时,已经是人去江流,徒自悲伤。郑振铎认为:“像《吊秋喜》这样温厚多情的情诗,在以前很少见到。”招子庸的作品,多为《吊秋喜》一类诉说男女情爱之作,便奠定了粤讴早期作品的基本内容。粤讴的作者,影响较大的还有廖恩焘郑贯公黄鲁逸。黄鲁逸的作品反映现实生活,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创作量较大,影响面也比较广,在当时有“粤讴王”之称。

曲艺名人

粤讴由师娘瞽姬(失明歌妓)所唱,出名的有二妹师娘、英华师娘、李银娇师娘等,亦有少数瞽师唱咏时候以琵琶、扬琴伴奏。二妹师娘首创“解心腔”,英华师娘以古腔唱粤妪闻名,而李银娇师娘就留有《桃花扇》一曲录音传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懂得唱粤妪的师娘相继淡出,粤妪从此失传。

主要作品

粤讴糖塑

招子庸作品《解心事》,《拣心》,《唔好死》,《听春莺》,《吊秋喜》,《桃花扇》,《心心点忿》,《唔系乜靓》,《乜得咁廋》,《真正恶做》《生得咁俏》,《结丝萝》,《难忍泪》,《点算好》《别意》,《问阿桂》

叶茗生作品《除却了阿九》;

已故香港典故专栏作家鲁金说过,粤讴是不限字数的民歌,好像同是一首《解心事》,第一首只有一百二十字,第二首就有一百三十七字;所以粤讴歌者,往往透过掌握上下句的句法,就能别出心裁,唱得婉转而动听。

学术研究

粤讴冼玉清

有关粤讴的研究包括:

冼玉清的《招子庸研究》同《粤讴与晚清政治》;

许复琴《招子庸与珠江粤讴》;

薛汕《粤讴》,载其所著《书曲散论》;

蔡衍棻《粤讴》;

区文风《木鱼、龙舟、粤讴、南音等广东民歌被吸收入粤剧音乐的历史研究》;

陈志清《南音粤讴的词律曲韵》;

陈潞《讴圣与香港的关系》;

日本波多野·太郎《木鱼·龙舟·南音·粤讴》;

梁焙炽《南音与粤讴之研究》;

招勉之《关于粤讴及其作者的尾巴》。

继承创新

粤讴陈勇新向记者讲述粤讴的故事
1904年,英国金文泰在《粤讴》译为英文时,在序言中介绍,粤讴风靡广东,无论是小贩,还是乞丐,都会哼几句。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也提到,“几乎没有一个广东人不会哼几句粤讴的。”

然而在今天,佛山广州已不闻粤讴曲调,粤讴作为一种单纯的曲艺表演已很罕见,其艺术表演融入粤剧之中,仅留下一句解心腔,及一些简单的音乐片段。

粤讴为何会衰落至此,陈勇新分析,粤讴是在外江班统治广东戏剧舞台,到处是舞台官话和异腔北调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了与舞台官话抗衡,粤讴在唱腔音乐创新上下功夫,既不以某种地方民歌为依据,又刻意离开木鱼、龙舟、南音的框架而标新立异,令当时的人耳目一新而盛极一时。若干年后,粤剧、粤曲成为地方音乐、文学的总汇,上升为大众主流文化时,粤讴开始显得格格不入。

加上粤讴字少腔多,不适合现代人口味,且难以融进粤剧粤曲中,逐渐销声匿迹。如今,粤剧粤曲中并没有一首完整的粤讴作品,仅在“二黄”的最后一句加入一句粤讴的“解心腔”。在粤剧《顺治与董鄂妃》中,也有一个很短的粤讴曲调。

陈勇新表示,粤讴是岭南文化中很有影响的艺术,研究价值很高,但目前佛山还没有人系统研究介绍粤讴。他建议,佛山的文人、学者及相关人士,可把招子庸《粤讴》、香迷子《再粤讴》、珠海梦余生(廖仲恺胞兄廖仲舒)的《新粤讴解心》及《鲁逸遗著》,与民国时期发表在报纸上的粤讴作品尽量收集起来,研究并介绍粤讴的艺术性、思想内容及其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此外,在唱腔方面,也可整理传统乐谱,将传统唱腔继承下来,并组织佛山的文人,根据粤讴唱腔填新词。“不过,粤讴要恢复以前的繁荣已很难了,”陈勇新说,粤讴字少腔多,这一点要改革创新,不然,现代人难以接受这种沉闷的唱法。抢救保护粤讴,一定要与时俱进,尽量保留其艺术特点,并注入现代元素,拉近这种传统艺术现代人的距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讴有了新的作品。但由于格律过于严谨,曲词难于写得顺畅上口,因此,它的曲调音乐还有待进一步改革。

相关词条

喇嘛玛尼

四川荷叶

阿苏巴底

贵州琴书

莲花闹

木鱼歌

金钱板

青海平弦

蜂鼓

粤曲

末伦

商雒花鼓

祁阳小调

粤东渔歌

潮州歌册

四川车灯

 

 

 

相关连接

1)《粤讴》,招子庸辑

2)《再粤讴》(1901年),香迷子辑

3)《新粤讴解心》,珠海梦余生(廖仲舒)著

4)《鲁逸遗著》,黄鲁逸著

5)冼玉清先生对粤讴的研究

6)龚伯洪,广府文化的奇葩﹣﹣粤讴

7)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sort0525/shandong/2007/20070821351944.html

附件列表


442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山东鼓吹    下一篇 弋阳腔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