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百科  > 所属分类  >  古琴文化   
[284] 评论[0] 编辑

王光祈

(图)王光祈王光祈

王光祈 (1891—1936) 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字润玙,笔名若愚,属龙,四川省成都市的温江区人。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转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代表作《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个人概述

姓名: 王光祈
又名: 润玙 若愚
生卒年: 1892—1936
国别: 中国 民族: 汉族

(图)王光祈王光祈

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温江,1936年1月12日病逝于德国波恩。1908年进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堂,1912年毕业。1914年到北京,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同时任职于清史馆,并先后担任成都《四川群报》驻京记者和北京《京华日报》编辑。1918年与李大钊、曾琦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在翌年 7月1日的成立大会上,被推为该会执行部主任。同年底,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支持下,又创建“工读互助团”。

1908年进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堂,1912年毕业。1914年到北京,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同时任职于清史馆,并先后担任成都《四川群报》驻京记者和北京《京华日报》编辑。

1915年秋天,王光祈考入北京中国大学专门部学习法律。当时,他寓居北池子一间狭小简陋的小屋,过着半工半读的艰苦生活,课余兼任成都《群报》(后改名为《川报》)的驻京记者。也正是借着这个机缘,王光祈结识了李大钊,当时李大钊正主编《晨钟报》副刊,他们一见如故。李大钊对王光祈非常欣赏:“光祈是一个能想、能行的青年,极有志气。

1918年与李大钊、曾琦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在翌年 7月1日的成立大会上,被推为该会执行部主任。同年底,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支持下,又创建“工读互助团”。

1920年赴德国留学,先学德文和政治经济学,并兼任《申报》、《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的驻德特约记者。1922年起改学音乐,在柏林从私人教师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27年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师从E.M.von 霍恩博斯特尔、A.舍尔林、H.沃尔夫和C.萨克斯等教授,1932年起任波恩大学中文讲师。1934年以论文《中国古代之歌剧》(今译《论中国古典歌剧》)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生平简介

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温江,1936年1月12日病逝于德国波恩。

(图)王光祈王光祈

王光祈在童年时代就会吹奏笛,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读中学时又醉心于川剧。这为他 后来从事音乐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早年读私塾,15岁考入成都第一小学堂高年级。他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清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丙班,与郭沫若 、李劼人、周太玄等人为同窗知己,是班上的高才生。与李劼人周太玄、魏时珍、郭沫若、曾琦、李璜等同班,并为至交。一次他们一起到成都东郊菱角堰周太玄家聚会,仿“桃园结义”,相约死后同葬此地(后来王在德国逝世,李劼人果然设法将其骨灰运回安葬于该处)。1912年春毕业于成都府中(现石室中学),清贫之中刻苦功读诗书。1914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学习法律,1918-7月以优异成绩(第二名)毕业。在京求学期间,还担任了几家报社的记者、编辑等职,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其主办的《每周评论》的创刊号上发表社论,积极从事社会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他积极投身于四川保路运动。1914年,王光祈东出夔门,辗转赴京,在赵尔巽主持的清史馆任书记员。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专门部法律本科。1916~1918年,经同学李劼人、周太玄等推荐,先后兼任四川《群报》、《川报》驻京记者,《京华日报》编辑。1917年,结识《晨钟报》主编李大钊,以后成为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 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18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参加了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群众游行示威。当天下午即将游行情况用专电发回成都。他向《川报》提供了大量报道,促使“五•四”烈火在四川熊熊燃烧。1919年7月1日,他 与李大钊等人经过将近一年筹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王光祈任该会执行部 主任,毛泽东、赵世炎、张闻天、恽代英等人都是他先后推荐加入该会的。毛泽东在北京时 ,还和王光祈经常来往,并曾相约一道出国,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两次嘱托陈毅元帅返川时探询王光祈及其家属的下落,当了解到王光祈已无亲属存世时始肯作罢。1919 年底,王光祈又同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在北京、上海发起组织了“工读互助团”, 努力探索改造中国、振兴中华之路。不久“工读互助团”解体。1920年4月,王光祈赴德国 法兰克福学习政治经济学,同时担任北京《晨报》、上海《申报》、《时事新报》的驻德特 约通讯员。约在1922年冬改学音乐理论与音乐史。1923年7月,从法兰克福迁居柏林,向德 国音乐教授学习小提琴和音乐。1917年4月,入柏林大学音乐系深造,历时7学期。1933年10 月,受聘于波恩大学东方学院,担任该院中国文艺课教师。次年6月,王光祈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音乐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最早在欧洲为祖国争得荣誉的音乐学家 。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王光祈参加了游行,并电告成都《川报》。继后,还陆续写回有关“五四”运动报导50余篇。同年,王光祈与一些社会名流发起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和“工读互助团”。

(图)王光祈王光祈

1920年,王光祈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1923年改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学习音乐学,长达7个学期。1932年任波恩大学中国文艺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荣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在西方获得荣誉的音乐学家。1936-1-12日王光祈积劳成疾,突患脑溢血卒于波恩,时年44岁。

王光祈一生辛苦工作,勤奋著述,在客居德国的十多年里,除撰写、翻译了政论著作《辛亥革命与列强态度》、《三国干涉还辽秘闻》等十余本外,还陆续写成音乐专著18本、论文40余篇。诸如《欧洲音乐进化论》、《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东西乐制之研究》(属我国最早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比较音乐学著作)、《各国国歌评述》、《东方民族之音乐》、《音学》、《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翻译琴谱之研究》(向西人介绍中国古琴音乐的著作)、《中国音乐史》、《西洋音乐史纳要》、《西洋名曲解说》等等。其中不少书著具有首创性,表现了王光祈的音乐思想:主张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藉以振奋人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发展民族音乐的具体办法,洋溢着民族自豪的感情。

王光祈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十分艰苦。他既未享受公费待遇,又无家庭资助,全靠卖文为生。积劳成疾,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因突发脑溢血骤然病逝于德国波恩医院,终年44岁。 波恩大学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噩耗传回国内,南京、上海、成都等地和他的故乡温江县都为 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南京追悼会上,蔡元培致悼词,徐悲鸿为王光祈画了遗像。成都 各报发表了悼念文章。1938年,王光祈的骨灰由其生前好友从波恩辗转运回成都。1941年冬,李劼人将王光祈骨灰葬于成都东郊沙河堡菱角堰侧。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向李劼人打听王光祈1936年骨灰运到成都安置的情况。1983年,四川音乐学院将其墓碑迁至该院,并建纪念亭。

1984年6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省政协、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国音乐 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音乐学院和温江县政协等单位共同在成都召开了“王光祈研究学术讨 论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在《王光祈音乐学上的贡献》一文中指出:“王光祈是我 国五•四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之前的近20年中文化界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著作家,卓越的 音乐学家。”“将东西方之音律,东方各民族之音律进行比较研究,始创于王光祈,这无疑是我国音乐学上一大贡献。”198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之“王光祈” 条目中明确写道:“他是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者。”1986年,在温江公园内修建了“王光祈纪念馆”。后人编有《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成都王光祈墓碑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著作成就
(图)王光祈王光祈

王光祈自1923年起,陆续写作出版了音乐专著16种,并在中外报章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音乐论文(现见中文音乐论文16篇;外文音乐论文存目14篇,其中2篇已译成中文)。他怀有借助音乐之力唤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理想,主张一面先行整理古代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的谣曲,然后再利用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创造出“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为此,他对西洋音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分门别类地写成专著和论文,向国人介绍。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德国人的音乐生活》(通讯10篇,1923年10月11日起在《申报》发表)、《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西洋制谱学提要》、《音学》、《对谱音乐》、《西洋名曲解说》和《西洋音乐史纲要》等。

他认为国乐“必须吾人自行创造”,而“不能强以西乐代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他又对中国音乐和东方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最先系统地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中国音乐和某些东方民族的音乐同西洋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同时还对中国历代乐律史料作了初步的整理,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国乐制发微》、《中西音乐之异同》、《东方民族之音乐》,《翻译琴谱之研究》,《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和《中国音乐史》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向西方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文章,其中包括为1929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音乐》专稿。

王光祈的其他论著尚有:关于国防外交政治戏剧美术的译作19种,《王光祈旅德存稿》2卷,以及散见于中外报章书刊的文章、通信数十篇。

贡献

王光祈是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是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五四新思潮及传统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他独特的社会改造思想。面对末世的老大中国,王光祈主张建立一个适合于二十世纪的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并且把少年中国视为理想的少年世界的一部分。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成立了五四时期著名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工读互助团运动,以后走上了音乐救国的道路。 在王光祈的社会改造思想中,少年中国学会是改造社会的依托力量,工读互助团是他改造社会的最初尝试;青年知识分子是社会改造的主力,并借助他们来实现对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改造与联合。

与其他社会改革家不同,王光祈反对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改造社会,冀图以改造民族生活、复兴民族文化、音乐育民和民族革命等手段来实现社会改造的目标。在社会改造的步骤上,王光祈认为在政治改革之前应先下一番“预备”功夫;应走一条先改造个人,再改造团体,进而改造全社会的改造之路。

参考资料

[1] 数字中国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T1FSV31&xpos=11

[2] 中国知网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7216243&dbname=CMFDTOTAL

附件列表


284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费玉平    下一篇 清和节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