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小米的音律学习笔记 --]

古琴文化网 -> 琴学心路 -> 小米的音律学习笔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等待千年 2011-06-14 21:46

小米的音律学习笔记

第一章   音与声 ~kOXMLRg  
一、基本概念 4<S=KFT_  
---单个乐音 I^?hVH  
---构成了音乐的“多个乐音” }UWi[UgA  
“声成文,谓之音”---《乐记》 }_h2:^n  
二、声学(律学是声学的一部分) jP )VTk_  
1.       音的类别和发音原理 X8 x:/]/0  
原理: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 sv uXB  
分类:⑴乐音:有规则地、周期地、反复振动,有一定高度。 vPET'Bf(YV  
      ⑵噪音:无规则地、周期地、反复振动,无一定高度。 P] Xl  
2.       音的高度 wF)g@cw  
⑴以振动次数的多少来计算 8.tp#x,A  
⑵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赫兹(Hz "rcV?5?v~  
  振动频率越高,音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越低。 D%h_V>#z  
                 人耳能感受到的音高范围 0F%V+Y\R  
  次声波<---------------- 16Hz~20000Hz------------->超声波 J8@7 5p9  
3.       声音的物理属性 B i`m+ob  
⑴音高----取决于物体振动频率。 ) B[S4K2  
⑵音长----取决于物体振动时间。 Kj6@=  
⑶音强----取决于物体振幅,衡量单位:声压强度:帕,或者声压级:贝尔 13MB1n  
⑷音色----取决于声源振动中所产生的“谐波”。 n=%D}W  
谐波:大多数物体振动时,除了整体的运动外,还伴随着种种情形的局部振动,这些振动所产生的声波共同组成了“谐波”。 hOr4C4  
基音:物体整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c];&)7q  
分音:局部振动产生的声音(物理学上),在音乐学上称为“泛音”,或者“倍音”。 3|vZ `}  
泛音列:把一个音的基音和所有的泛音从低到高依次排列起来,就成为它的泛音列。 POb2U1Sj  
谐音:各个泛音与基音的频率之比,成整数倍或接近整数倍。 :Y[?@/m4  
谐音列:将一个音的所有谐音按从低到高顺序排列起来,就成为它的谐音列。 8M6Qn7{L  
注:①泛音的音量通常较小,他们和基音一起发出时被掩盖。 t}2M8ue(&  
    ②谐音列是一种特殊的泛音列。 S!g0J}.z  
    ③音色是谐波的产物:泛音越多,音色越丰满、圆润;高频率的泛音越多、能量越强,音色越明亮,低频率的泛音越多,能量越弱,音色越暗淡;频率较低的基音越强,音色越厚,频率较高的基音越强,音色越薄。 x-H R[{C  
wmaj[e,h  
声音按音色分类: uE&2M>2  
⑴纯音:由单一振动频率成分构成的音。----“泛音” :pGgxO%q  
⑵复合音:由一种以上频率成分构成的音。 ^dR gYi"(A  
4.       弦振发音的特点: r^+n06[  
⑴同样一条弦,在同样的张力下,弦的振动部分越短,则频率越大,音越高。即弦的振动长度与频率(及高度)成反比。 o(Q='kK  
     1/2部分振动,频率增大一倍,所发之音比全弦高一个八度。 S,GM!YZg  
     1/3部分振动,频率增大三倍,所发之音比全弦高十二度(八度+纯五度)。 ~?:Xi_3Lo  
     1/4部分振动,频率增大四倍,所发之音比全弦高两个八度。 FK,Jk04on  
⑵一条弦振动式,分节振动,构成“复合音”。如图: BF(Kaf;<t.  
[attachment=845] 0Rz",Mu>  

等待千年 2011-06-14 21:53
r]+N(&q  
第二章:律学体系 GMO|A.bzzN  
一、律吕 7ZVW7%,zF  
1.定义 t/9,JG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里把有标准、有规律、成体系的音高称作“律”。 NiTLQ"~e  
律高----各个律的音高 ".R5K ?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划分成12份,其中的每份有个标准的音高(律),12个有标准的音高合在一起称作“十二律”。 3d0Yq  
十二律之首“黄钟”----标准音高,其他各律音高根据它来推算。 ;'x\L<b/)  
假设黄钟相当于C  'WW['  
G[=8Ko0U+n  
律名
p|b&hgA  
黄钟
(o5+9'y"9  
大吕
yAt,XG3  
太簇
h"~GaI  
夹钟
Z>#MTxU(  
姑洗
< BNCo5*  
仲吕
l;gj],*  
蕤宾
7f9i5E1  
林钟
0aS&!"o!  
夷则
Lp?JSMe  
南吕
,wvzY7%  
无射
D3+UV+&R/  
应钟
!@<>S>uGG  
音名
C
#C
D
#D
E
F
#F
G
#G
A
#A
B
>nL9%W}8M  
注:①历代律高标准不同,对于黄钟律高来说,越浮动在#c1~a1之间。 47c` ) *Hc  
    ②十二律的绝对音高与现代常用十二平均律的绝对音高不同,其音分数存在一定差异。 VD*xhuy$k  
2.律吕分组(“十二律吕”) p&%M=SzN  
----单数之律为阳,计六个,称“六律”、“阳律”。                                     +o\s |G|l  
----偶数之律为阴,计六个,称“六吕”、“六间”、“六同”、“阴吕”。   iqj ZC80  
(YJ]}J^  
六律:黄钟(C)、太簇(D)、姑洗(E)、蕤宾(#F)、夷则(#G)、无射(#A) _4VS.~}/R  
六吕:大吕(#C)、夹钟(#D)、仲吕(F)、林钟(G)、南吕(A)、应钟(B) 4vk^=  
3.清浊倍半与八度分组 )~X*&(7RR}  
----高音的意思。     双重含义     高低半音差 }m6j6uAR6)  
----低音的意思。                  高低八度  `xpU  
5c~OG6COx  
正律----振动体基本长度规定之律。 Tpv]c  
倍律----正律的振动体长度加长一倍所得之律,这时可得到比正律低八度的一个律。 5Se S^kJC  
半律----正律的振动体长度减少一半所得之律,这时可得到比正律高八度的一个律。 =5-|H;da  
按照音高排列: D>c-h)2|  
倍律----->正律---->半律 K{)YnY_E;  
'"=Mw;p  
常见的八度分组排列名称: r ]cC4%in  
(qian,四声)----->太声----->正声----->少声----->少生之反 !hJ% :^ xL  
'r5[tK}  
二、律制 t,2Q~ied=  
1.五度相生律 (y xrK  
两种不同的生律方法: ,^_aqH  
⑴三分损益法: <2Qh5umQ  
用黄钟管长度*2/3=林钟律管长度----三分损一 A%G \ AT  
林钟律管长度*4/3=太簇律管长度----三分益一 A S#D9o  
太簇律管长度*2/3=南吕 {,|J?>{  
南吕*4/3=姑洗 /}Z0\ ,  
姑洗*2/3=应钟 aDik1Q  
。。。。。。。 %7$oig\wE  
   次序:黄钟(1)、林钟(5)、太簇(2)、南吕(6)、姑洗(3)、应钟(7)、蕤宾(#4)、大吕(#1)、夷则(#5)、夹钟(#2)、无射(#6)、仲吕(#3-->清黄钟(#7 p<@0b  
注:仲吕无法完全生出清黄钟,中间有一定的差距。 (HUGgX"=  
春秋《管子·地员(yun,四声)篇》记载了“三分损益法”求五正声的过程:
:%?\Wj5HW  
阶名
.7HnWKUV  
律数
u$ZahN!  
lilKYrUmG  
1*3*3*3*3=81
,DT =(  
:  Jh  
81*4/3=108
@YEdN}es  
DfCo=  
108*2/3=72
GoGo@5n(Z  
(!nhU  
72*4/3=96
/Nh:O  
/ !*gH1 s  
96*2/3=64
}Dig'vpMx  
^'|\8  
⑵隔八相生 y!9facg  
《吕氏春秋·音律篇》按一个八度内十二律名排列的顺序,以黄钟为始发律生出其他十一律,每一个新律都和前一律相隔八律(包括它们两者)。 :X`Bc"  
myj^c>1Iz  
⑶二者区别: hkO)q|1  
三分损益法:先下生四度,再上生五度 0-^wY8n-=  
om"q[Tudc  
                                 黄钟-->太林钟-->太簇-->太南吕-->姑洗 N2"4dVV;  
                    简谱:     1  -->低音5  --> 2    -->低音6  --> 3 z5CWgN  
[attachment=846] #egP*{F   
隔八相生法:连续上生五度 dpBG)Xzoyv  
                                 黄钟-->林钟-->少太簇-->少南吕-->反姑洗 Qhd~4  
                   简谱:        1 -->  5  -->高音2  -->高音6 -->高音3(头上两个点)

啦啦咖 2011-10-28 19:39
倍律----->正律---->半律对么?应该反过来吧。


查看完整版本: [-- 小米的音律学习笔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26375 second(s),query:3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