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小米的琴课笔记 --]

古琴文化网 -> 琴学心路 -> 小米的琴课笔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3  >>  Pages: ( 3 total )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25

小米的琴课笔记

        为了更好的学琴,更快的进步,于是俺开始写下了俺的琴课笔记。希望可以帮到更多的琴友,但很多东西都属于自己的想法,不一定符合别人,所以仅供大家参考。 _E[zYSo`  
     n5Ad@Bg  
        为了保证帖子的连贯性,请不要插楼,有想法的同学欢迎到群里讨论,或者发消息给我,多谢啦~ U*.Wx0QM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29
       2008-12-11 S H"e x,=  
gK{-eS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阔别学琴的日子已经一年多了,当今天再一次踏上学琴之路时,心情是无比的兴奋。 Sga/i?!  
""GeO%J8  
    老师已经快70了,跟我爷爷差不多了,虽然跟想想中“鹤发童颜”的形象不太一样,但短短一个小时的接触让我感觉到了他是个难得的好人。由于是带着琴去的,老师说要看看琴怎么样,最后他决定把琴留在他那里,说是弦该换了,还说自己有一套没用的弦送给我,给我装上。天啊,现在这个时代还有这样的好人真的是应该感谢上苍。 WUQlAsme  
(x{6N^J.t  
    谈了一个小时的话,字里行间能听的出来他作为一个琴人的责任感。在西洋乐器横行的今天,中国的传统乐器已经很少人学了,尤其是古琴。虽然这几年学古琴的人多了起来,但真正能把古琴传下去的又有几人呢?他说“当你弹了琴,就不能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了,同时身上也应该有把古琴发扬或传承的责任。”可能正是这份责任感让他能在如此高龄的时候还在给那么多学生教授着古琴。 !ejLqb  
kKU,|> 3h  
    现在的我不能为古琴做些什么,但是我一定要好好的学下去,将来的我一定要为古琴做些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qt_ !  
lKo07s6u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32
中间一部分由于写在了本子上,具体内容请见帖子:老师语录http://www.guqinwenhua.cn/read-htm-tid-157.html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33
2009-05-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wn9bCom?M  
A %iZ_h^  
        今天在群上闲聊,忽然想到了这句。孔夫子的这句名言我不知背过,说过多少回,但今天猛然间醒悟,原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古琴。 9%>GOY  
Nwu,:}T  
    从跟老师上古琴课就觉得,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关于古琴的指法,技法,表现手法,小到吟猱绰注,大到曲子的安排,无一不经过细细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学过而不思考,也是一片惘然,也是混沌迷糊的一片。由此想到了我先前的学琴路,大部分的时间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走,没遇到什么问题,也没思考过什么,练习练习,练习到自己都觉得无趣,但还是体会不到曲子的趣味。现在终于明白,我没有“思”过。不思的学琴只能变成模仿,而且模仿的也不一定对,这样无形之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件机器,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J}{'l1{yf  
Ww9%6 #i t  
    还有一位善于思考的前辈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前一阵子去宗虞琴馆听陈长林老师的讲座,陈老师将三分损益论的内容用物理公式表现了出来,当时很震惊,原来也可以这样!!!!!后来回想起来也是,老师也常说,古琴是种乐器,用现代物理的理论可以解释出它的震动,它发音的原理,这样让我们更正确的认识音的来源,让我们让琴发出更好的音色。就像第一节课老师讲的指法,抹的时候向下用力多,向后用力少,挑的时候要向下多一些,向前少一些,且弹琴的时候,右手要贴弦,防止打弦的出现。这样是为了让你用更少的里来激起琴箱的震动。这些细枝末节都是老师经过细细思考后得到的精华。 W 7k\j&x  
Y#9dVUS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今开始我得好好珍惜时间,学琴的时候认真的思考每一步,坚持不懈的练习。向两位老人家好好学习。 Yx4TUA$c'  
mM| 313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34
2009-05-14道法自然 r=Up-(j  
3<ikMUq&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f\  
    这几天与自己左手抗争的过程中,忽然想到了这句话。今天上午跟老师交流了一下,更加确信了自己的想法。 /%w9F  
K:PPZ|  
    初学的时候养成了错误的姿势习惯,学到现在遇到了瓶颈。姿势不正确,自然不放松,不放松的手好多指法都做的不正确,听起来很生硬,于是下定决心改正姿势。改姿势还真不是随口说说的事儿,一开始的时候,手完全不知所措,变成了不会弹琴的状态。后来拿着《琴学备要》,看里面的手势讲解研究了好半天,在琴上一点一点慢慢的练习,才逐渐感觉到了原来的姿势错在了哪里。第一,我的手腕不平,向下陷的太深,胳臂的重量自然压不到名指尖上,反而胳膊需要加力才行。真的是想,总听人说弹琴要“沉肩坠肘”,我看要再加个“平腕”才好。第二,我手指的着力点太靠边了,应该在手指尖稍微侧一点的地方,而我的茧子磨在了指甲侧面。虽然找到了这两点错误的地方,但手指用起来还是觉得别扭。于是今天上课又向老师问了一下。 (1`z16  
_^+z2m+ ~N  
   原来,我发现的这两点在手指按弦不动的情况下是没错的,但走音的时候却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我没发现,那就是:手指不是平着上下移动的,力也不是平移的,而应该都是斜的。走到十徽以外,手自然伸直,回来的时候手也自然弯曲。老师说我手总是勾小指,就是因为手外侧用力,如果把手斜过来,顺着琴弦的势,小指自然不会用力,而达到自然弯曲的状态。我试了一下,果真如此。同样,十徽一根手指压两弦,手指也是自然伸直的状态,且按弦部位从指前变为指后,加之猱,这样声音会有富有变化,回味无穷。此外,放合也如此,手指放松,先变换角度再用指肚擦过琴弦,声音自然就出来了。于是,感觉到,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道法自然。 ?!R Z~~d  
ZP>KHiA  
    弹琴的姿势要从自然,方法要遵循自然。老师说的好,人不能违背自然做事,只能遵循自然来做事。嘿嘿,要用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期待着自己蜕变的那一天。 3urL*Fw,  
p>w{.hC@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36
2009-05-31放松之道 OR4ZjogzY  
%A@Q%l6  
弹琴已有四年余,可这两手的放松依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右手能够很容易的放松,但有时太过松懈,这其中尺度常常把握不好。而左手从太松变成了太紧,然后一直放松不下去了。 S+03aJNN#  
    最近在学《忆故人》,其中的放合总是做不好,尤其是“放”,不是没声音,就是声音太过,变成跟带起一样的声音,上课老师做完示范,一顿猛弹,可还是找不到头绪。偶尔一次的成功才发现,原来手要是放松了做,其实很容易,“放”像飞起的白鹭脚掠过水面的感觉,手放松了以后,就是那么在琴弦上一掠,自然而然出现了那种暗暗的声音,与后面带起明亮的声音形成了对比,一明一暗,使得音乐有了立体感。 Z x9oj  
0'Kbh$LU  
    由此,想到了很多。弹曲子的时候左手张弛有序,会使得曲子的音乐效果千变万化。否则,终会陷入重复、无味的窠臼。修行之路漫漫,但必须走下去。 1'q llkT  
e;1n!_l\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40
2009-06-04轻而不懦,重而不虐 *>x~`  
Nqih LUv  
        今天上课又有了新的体会。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我弹的曲子自己找不到感觉。原来是我弹的音太飘了,仅仅浮在了琴的表面,没有让琴发出共鸣的音响。右手的力道不够,使得泛音像蜻蜓点水,按音也不饱满。老师指出了这一点错误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徐公的这句话:“轻而不懦,重而不虐。”最近要主攻这个问题了,改掉这毛病之后,曲子又会上一层台阶。 >j [> 0D  
=.q Zgcg  
ps:后面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尝试着给右手加力,因为指力是需要练出来的。但那个时候就有“虐”的倾向了,因为还不会使力,这也算是一个必经阶段吧。等找到了使力的方法,并且有一定的指力之后,就能到了“轻而不懦,重而不虐”的层次,不过感觉这个层次也是分等级的,因为随着琴龄的不断增加,指力会越来越深厚。 |P{K\;-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42
2009-06-11眼高手低 RQzcsO  
%nU8 Ca  
        今天去上琴课了,一见到老师,心里踏实了不少。觉得最近心太急了,自乱了阵脚。知道了什么样的音色是好的,但自己的手却做不到,于是过于苛求自己了。毕竟老师有着50年的功力,而我才几年而已(笑)。 Ood8Qty(  
;J"b%~Gn  
    勾剔抹挑这些最最基本的东西,自己还是差太多,慢慢练习每一个动作,然后水到渠成。今天老师笑着说:“你现在就那么多水,挖那么宽的渠干什么呀?”当时跟着老师一起笑了,却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要动作对了,指力是慢慢磨出来的。我真的是有点贪心了。 h,:8TMJRRN  
K!|%mI8gk  
    这节课下来心里平静了许多,再也不像原来的那么躁动了,让我放心了很多。路是要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眼下踏踏实实的做好基础练习,说不定哪天就能发现自己的进步了。眼高是好事情,开阔的眼界,让我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手低仅仅是现在的状态而已,扎实的练习会让我不再低。所以,有什么好怕的呢,怕的应该是安于现状,而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努力。这样想来,再也不激动、烦躁了。(笑) Ku6bY|  
gv7(-I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43
2009-06-18右手为阳,左手为阴 {fi:]|<1h  
,uEi*s>  
        已经记不太清楚是从哪里看来的这句话了,只记得当时很有共鸣的感觉。学《鸥鹭忘机》的时候只注意了左手的毛病,左手太死板,有的时候还紧张过度,导致虎口疼痛。于是狠下心来纠正左手的毛病,改正姿势,着实费了一番力气。因为当时改完姿势都不会弹琴了(笑)。 FX+;azE7  
 EAVB:gE  
    学《忆故人》的初始,仅前面的泛音就让我体会到了自己的弱小,想弹出低沉的泛音才发现自己的右手那么弱。弹奏的时候那么不利索,于是我又想到了这句话----“右手为阳,左手为阴”。右手是琴发出音响的根本,只有根本牢固了,左手才能在此基础上让琴发出婉转的声音。 Z:Hk'|q}I  
dl:uI5]  
    一周的练习过去了,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声音的确是变深沉了不少。就像老师反复强调的一样,弹琴就要让琴发出琴音,不能只有弦音,感觉声音好像在琴上浮着一般,不深沉,不聚拢。有目的的练习的确让人进步很快,我要继续努力~ p&Usl.  
x1\ a_Kt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44
2009-06-25琴课笔记 3*13XQ  
*], ]E;  
        今天依旧是上琴课的日子,去了老师家,然后弹起《忆故人》,弹了一遍之后,老师把最后几句中的几个地方给我纠正了一下,然后跟我说《忆故人》可以过了,咱们学新曲子吧。当时我都没反应过来,顺口说了一句:“这么快?!”老师笑着看着我说:“能教的地方都教了,剩下的就靠你自己去磨练了。不是说学了新曲子就把以前学的都丢掉,而是要不断的磨练,不断的寻找自己的体会。”原本以为《忆故人》这一曲要学半年左右,没想到这么快就结了。但听着老师的话,我觉得自己太依赖老师了,以至于有的时候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时想到了老师当初说的话,跟谁学都不可能学十分,学个七分就可以了,剩下的三分要自己去填完整,这样才会有进步。 |Gc2w]\3  
    如果说《鸥鹭忘机》是老师抱着我走过来的,那么《忆故人》应该算是老师扶着我走过的吧,下面的《普庵咒》老师帮我搭把手,其实到了最后,总是需要自己一个人行走的,真的要学会独立......... 7x *]  
J1,\Q<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45
2009-09-29习琴时的虔诚之心 -]1F ] d  
=d#3& R]p  
      《普庵咒》已习弹两月余,其中旋律早已烂熟于心,练习时手上的动作也已属轻车熟路。老师的录音自从曲子练熟之后便没怎么听过,昨日练习之后捡起老师的录音仔细听了听,当时便觉震惊。自己与老师弹奏的感觉差距很远,味道远不是那么回事儿。于是催生出了这个想法:习琴要时刻保持虔诚心。 /UG H7srx  
    保持虔诚心就是要始终保持认真的态度,无论一个曲子弹奏多少遍,有多么的熟练,当第一个琴声响起的时候,都应该保持这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音,每一次吟猱,每一次退复。做到这一点的确很难,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每一次的练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得到更多的积累。 q$[x*!~  
   从此,时刻提醒自己,习琴要时刻保持虔诚心..... :Oz! M&Ov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48
2009-10-01一路走来 %M+ID['K9/  
ulM6R/ V:?  
        校内网已经久不上了,今天收到一个哥们的短信,说让我帮他收菜,再看看他新拍的照片,于是打开了久违的校内网。既然上了他的也就顺便看看自己的,无意之间竟然看到了第一次去老师家写的日记(1楼的帖子)。 q4)8]Y2  
时间是2008年12月11日,上午11点半左右,好像是刚从老师家里回来,可以明显感觉里面有一丝抑制不住的兴奋。老师的那句话听了真的让人感动。 <^}{sdOyu  
+" 4E:9P?  
    记得第一次学琴是在2005年11月11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天刚好是光棍节,呵呵~天气很冷,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西便门的城楼,虽然那个王老师给人一种北京小混混的感觉,可相处时间久了能感觉的出来,他是个好人,可惜后来离开丝桐馆,也就没什么联系了,过节时候发短信给他,也毫无音信,可能是换了手机号吧。 L_Q1:nL-0  
%T3L-{s5  
    跟着巫娜学习的那将近一年是痛苦的一年,被骂的很惨,而且经常被漠视。可回头想想,她也很不容易,撑起一个琴馆费尽了千辛万苦,为了维持下去不得一次又一次的搬家。而且人家没有收我的学费,想我那时候要是不能免费学的话就会辍学了吧,所以对她的感情很复杂。 $7q'Be@{  
,U_p6 TV5  
    为了准备复习考研,我的琴被我冷落了,孤零零的站在衣柜里面,站了将一年多的时间。每次我看见它的时候心里总会有痛的感觉。不碰它不仅仅是因为学习忙,更是因为琴艺上毫无进展,弹出的曲子毫无味道,自己也就兴趣索然了。而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处于迷茫的状态,找不出这其中的根源:明明弹的很顺流的曲子,为什么就没有味道呢? vh8{*9+  
!C&!Wj  
    直到我遇到了老师,我喜欢背地里称他为“爷爷”,觉得很亲切。呵呵~~~这其中我还得感谢我那个琴友,初学古琴的同学,要不是他大力推荐,也就没有我跟老师的这段缘分了。老爷子给我解答了好多我困惑的问题,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能看的更深,懂的更多。每一次上课我都觉得自己像干的海绵丢进了水里,不停的吸收着水分;也觉得老师对与我来说像是一头牛,而我只是跟牛毛,他随便从身上拔几根下来,就够我消化一阵子的了,呵呵~。从去年的12月到今年的10月我只学了三个曲子:鸥鹭忘机、忆故人和普庵咒。每个曲子上课的时间都在2个月以上,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进度。因为每次上课都收获满满,所以一个曲子学多久都不会有无聊的感觉,日久弥新,每次上课回来都会有新的发现,都会有进步。每个曲子完结的时候,老爷子都点点头说:“嗯,这个曲子可以了,我们可以学下一个了,这个曲子要回去自己多练,多琢磨。”第一次听到这个话的时候,觉得没什么感觉,最近一次的普庵咒完结的时候老爷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是认真的记在心里了。因为学的第一个曲子《鸥鹭忘机》让我感触良深。刚接触鸥鹭的时候自己没有什么感觉,三个多月的学习让我渐渐摸索到了其中的味道,学完之后曾经疏远了它一段时间,就觉得再弹起来莫名其妙了,因为自己弹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但是现在,每次弹的时候都觉得是自己在讲述着这个故事,同时这个故事也在感动、教育着我,所以它现在已经是我最喜欢的曲子了。这个经历让我真正的明白了学曲子的结束不是你与这曲子缘分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V\nQHzjF<6  
Y|bCbaF  
    《普庵咒》学完了,可它并没有远离我,我还需要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磨合,不断的去体会其中的味道。下一个曲子是《春晓吟》,说实话,听了好多遍,我还是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勉强往题目上靠也没什么切身的体会,所以下次上课的时候还得向老师好好讨教讨教,这两周的任务就是先把它弹顺流了吧。 _KSYt32N  
tlo"tl_]  
     无数次的在心里感谢,在心里偷着乐,能遇到如此良师,此生足矣,我要好好珍惜,好好努力........ @pueM+(L&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49
2009-10-14气沉丹田、稳如泰山 ;\yVwur  
u@v0I$  
        上周出差没赶上上课,回来再练习果然觉得手都不好使了,于是很郁闷。但空了一周的课让我今天上课之前更加的兴奋,呵呵~ 5;=,BWU  
2" (vjnfH  
       虽然出差一周,但在学校的一周还是把《春晓吟》摸了一遍,弹顺流没啥问题。到了老师家坐下,刚弹了一句就被老师叫停了,后面我才知道老师为啥要教这个短小的曲子,原来是要开始“练气”了。我现在的状态是,弹琴的声音都很表面,浮在琴上一般,现在的最大任务是加强深度,也就是“气沉”。不能随随便便的弹奏,而且曲子从头到尾都要“一气贯之”。看着老师的示范,忽然觉得他的周围好像有了一个“球”,把他包裹其中,而他犹如泰山一般,稳坐其中,真的让人产生肃然起敬的感觉。 &P Ru[!  
W(N@`^  
    嘿嘿~要开始练“神”了。这曲子过后,就是又上一个台阶的我。 ^:Vwblv(  
PqMU&H_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50
2009-11-18生机勃勃与死气沉沉 y:Ycn+X.  
Hd(|fc{2  
        《春晓吟》磨了一个半月都多了,刚开始的时候老师要我练“气沉”,于是回家认真从勾剔抹挑开始练习,然后弹曲子的时候也想着,要沉,要沉,要沉............... Q>y2C8rnJ/  
         第一节回课,老师说,弹的太沉重了,春晓吟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回头一想,怪不得呢,怎么弹春晓吟感觉跟春晓没啥关系,更像《离骚》呢,我汗呀~~~~~~ 3cK`RM `  
wpw~[xd  
        分析了一下原因,估计是因为我对每个音扣的太细了,然后整个曲子听起来像一个个音符凑起来的,完全没有流动感,给人更多的感觉是沉重。于是一遍遍的听老师的录音,熟悉老师的速度,听着听着,真的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万物始发的感觉。再听听自己的录音,真的是死气沉沉...........狂汗........... D4?qw$"  
:( A5 ,$  
        昨天晚上吃完饭坐那开始练琴,不知不觉弹了三个多小时,三个多小时里面跟着老师的录音弹,仔细听老师的录音,然后自己练并录音。呵呵,三个小时的进步还是很明显滴~ 0( fN  
.VF4?~+M-  
        于是,我的《春晓吟》走上了生机勃勃的道路~~~~嘿嘿............ 31b9pi}nf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52
2009-11-25       走音的感悟 \ ]  
so h3 d  
        最近总是挣扎于走音不实的问题,这是一个长久的问题了,但必须解决,于是每天纠结中.......... kJP fL s  
             老师说:“走手音是‘挤’出来的。” KL]@y!QU  
      老师说:“走音的时候感觉是‘kuai(三声)’的感觉。” fDo )~t*~  
      老师说:“走音的时候要感觉是手把声音从琴里推出来,所以手要走在音的后面。”  2lw0'  
      老师说:“连着走两个以上音位的时候的时候,上第一个音位时一定要等音从琴里扬起来之后再走下一个徽位,否则就把音埋在琴里了。” X5kIM\  
;kO Op@e  
     一次次的练习,终于找到了一点点的感觉。 "qEHK;  
     首先,要想出音实、厚,右手是重点。右手为阳,左手为阴。右手是出音的根本,弹的要实且角度是向下的,因为只有向下的时候弦是上下震动,更有利于震动琴箱。 #7OUqp  
     第二,要想出音实、厚,重点是快上到音位,还不到音位的那个过程要实、厚,且声音要有弧度。 Q>s>@hw  
     第三,做到上面两点之后,上音位的时候真的能感受到琴音从下面扬起来,等到扬起来之后再进下一徽位这样声音损失很少,依然很有力。 c!@g<<}[(  
     第四,连勾几根弦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好右手的角度,也就是随着弦的后移,胳膊随之后移。这样可以保证弹弦的角度始终是向下的。 uZ mi  
     第五,徽外的注,左手打开,用名指推上去,这样才更实。 |n-NK&Y(o  
   FilHpnQCt  
附:关于“沉”。 "i$Av m  
qv<[f=X9|  
      “沉”的确是一个跟“气”相当有关的感觉。很主观的东西,似乎很难琢磨,很难抓住。但最近似乎有了一点模糊的感觉。当一句尾需要“沉”的时候,就是“坠”的感觉差不多,感觉身体整个“坠”了下去。 VIo %((  
!( xeDX  
       由此想到,弹一个曲子要想真正的有感觉,感染人,真的是离不开“气”,要“一气贯之”,要用“气”去引领音乐的进行,这样曲子会变得有灵魂。 M|e Qds  
h amn9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53
2009-11-20 课堂笔记 d)m +Hc.  
o$I% 1  
一、关于音准 < \]o#w*:  
<F!On5=W*  
    泛音调弦,音准可以先从七徽九徽处调一遍,然后在调十徽十二徽,高音部分更准一些。但高音区域的高音弦声音听起来会比低音先略低一些,这是由于人耳朵所产生的误差。 aaf\%~  
Y>z~0$  
    调弦的时候要注意锻炼耳朵,仔细辨别两个音相差多少,培养相应的手感,弦要紧多少松多少,做到心中有数。 E )D*~2o/  
WlnmW(uahW  
    走音的时候培养手感,即音实、饱满、音准准确。音准的准确可以从眼睛看过渡到用耳朵听,耳朵听是更重要的。 mx  s=<  
F0 WM&{v  
    二、十徽外 e2|2$|  
r (Ab+1b  
    1、弹十徽外泛音时右手右移,靠近岳山,减小力度。这样泛音清亮、杂音小。 mjUln8Jc  
Y*iYr2?;  
    2、徽外按音右手自然伸直,大臂展开,手掌伸开,不但会使中心和支撑点自觉变成名指,且更利于大指掩十徽。(掩的时候大指是向左倾斜的)下一个音直接收手肘,上滑时手肘带动手腕,手刻意不动。 tiJY$YqA  
0ts] iQ7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54
2009-11-27 9J% ~?k  
[>xwwm  
1.春晓吟的尾巴 \ 4y7!   
qn}w]yGW  
    音与音的连接不能有急促感,下一个音要在上一个音完全展现之后再出。 Ij>IL!  
|- 39ZZOX  
    应当增加音乐的流动感,这个可以通过这样的练习:当你弹曲子的时候不要想象着是你控制音符,而是用手去抓住流动中的音符。 ]8*#%^  
)F;`07  
    2.关于记谱问题 o ohgZ&k2]  
der'<Q.U:k  
    要背谱子,不能看着谱子弹。先一句一句的背,弹完下一句连着复习上一句,再学一句,复习前两句,像滚雪球一样背完整段曲子。一段曲子背过之后,要整弹一段,对这一段有个整体的感觉。开始是一句一句的背,后来要变成一段一段的背,因为很多曲子都是主体部分重复多次,再加一些衔接过渡和收尾部分,这样按照部分去记,不但利于记忆,而且对曲子会有整体印象。 H)S&sx#q]  
j!9p#JK#u  
    3.关于学新曲子的问题 fvKb0cIx]  
_W]qV2j  
    学曲子要眼耳并用,也就是要习惯用眼睛去看别人弹奏来记忆,用耳朵去听去记节奏、音高等等的。可以第一遍用耳朵听有个整体印象,第二遍看左手,第三遍看右手。不能依赖看谱子去学,谱子可以辅助记忆,但不能过分依赖。 L 1=HD  
+VSJve |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55
2009-12-04 梅花(一) h?[3{Z^  
)`?Es8uW  
1.第一段散声 5tI4m#y2  
&U:bRzD  
    弹得分开了,音与音的连贯不够。注意音头音尾的连接,不要让它中间断掉。关键是力,每个音头不能太重。重了就各归各,无法融合。虽然是弹拨乐,但也要注意音与音的连接与融合,就像长音的连接一样,不要都是点的感觉,不要分的太清楚,颗粒性要有,但更要注意它的余音与后一个音的衔接,要平和,不能跳,一个音一个音往外蹦。控制音量。但平和之中也要有强弱的对比。要融合不是要你不敢弹,每个音都弹的很轻,并不是这个意思。 n@[&SgZq  
GEU:xn  
   (一个关于基本功的问题:出手慢,音仓促。 jt-Cy  
Hm@+(j(N96  
     原因是什么呢,你右手接触弦的时间靠后了,弹这个音符吧,应该在它的二分之一的时间动作,动的时间靠后了,于是出指就很仓促。应该是音符的二分之一的时间,比如说勾,你总靠后一点,所以你这个音出的不够从容。你出的声音比我晚,你动作的时间和出指的感觉应该放均匀一点,也就是提前一点,一半。出指晚了就会仓促、不平和。其实你沾到弦的时候已经对了,但总是等到不得不出指的时候才出。差多少,差一点点,提前一点点就好了。不管过程多长,出音的时间必须准确,这是一。但是正是因为你的出音时间是固定的,而你动作与声音的配合,准备时间太多了,出音时间靠后了,因为再不出就晚了,所以你总是赶这个音,所以显得比较急促,应该把它提前一点。............ kxU <?0  
i_?";5B"  
   这个出指的时间对了,因为你这个音是等量,都是一拍一个音,但每个音出音都晚了一点,但出来的时间基本是对的,因为你没有两个音的对比,刚才一有一拍两个音你就发现你出音总是晚一点。你看你一拍一拍是对的,但声音总是很急促、不平和。“当!当!当!”靠后了就会急促。要“当~当~当~”。你是出指的时间晚了,速度快了,该出来的时候没出来,就会显得很急促。所以弹拨乐要有弦乐的感觉,夸张点说要有人声的感觉。) !|K~)4%rj  
C=L_@{^Rgb  
   这回右手对了,左手还有问题。先跟你说这个,左手按弦的时候,按弦出音啊,你是平的听见没有。这个音是推出来的,越往上越深,像兜上去的,不要压着声音,声音在你的指前。快到徽位要加速,它是一个弧。不要用力压,也不是手指发力,这个发力是行进当中顺着它的方向在发力,而不是垂直发力,垂直发力就是平的,要斜向上发力。  向下就是斜向下发力,越往下越深,就跟往上一样,它是越向上越深,好像一个上坡似的,它不是一个平的来回的横向移动。它还有个加速,速度不能平均,把它声音往上推。力量有没有改变,有改变,改变在哪儿,就是速度,随着速度的改变,这个力量是增加的。而不是靠身体的压的,垂直的用力,总感觉声音在你的手指前面。关键就是听声音的效果。上行是上行的效果,下行是下行的效果,越往下越深,共鸣在目标徽位。 G v(bD6Rz  
We3Z#}X  
    上~又上~的时候不要两次发力,继续~撞的时候要拐弯,驾驭声音来回走。 `HXP*Bp#  
z+5l: f  
    绰的时候加速要准确,声音到徽位展现。 lquY_lrri  
FHWzwi*u}  
    音高部分渐强,下行到二弦越来越重,越深。 iLf:an*vH  
UD6D![e  
    掩不对,你是敲出来的。实际上就是利用按十徽的余音,而不是你敲出来的声音。你还是有那个掩掉的声音,音要扬起来啊,声音被吃掉了。要通过你的动作把声扬起来。改变了九徽到十徽的距离而已,动作要到位,要贴严。你这个动作跟你挑的动作一样,慢了。大指要果断、准确的下去。你没有找到它的有效点。力量也不能太轻了,掩下去的力度跟你大指按弦的力度一样就行了。好,你分解开来,实际上这个声音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你大指接触弦之后按到面板上这样的距离按出来的,等于是挨着弦下去的。实际上你要做的就是利用余音用掩的手法再次展现出来。 7g1" s1~or  
a=bP   
    2.第二段泛音 ed$g=qs>  
L<bZVocOb_  
    注意右手,不是单跳,勾也要连上。泛音也得形成一片,虽然有点,但点和点直接连接的很融合,把音头音尾衔接上就行。 Htn'(Q  
WvVHSa4{  
    最后一个音要推到十徽上。 D@"g0SW4  
=qH9<,p`H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57
2009-12-25 梅花(二) ??tyz4$;  
cn1CM'Ru  
        1.梅花的价值问题 a86m?)-c  
.),%S}  
    现在的《梅花》都已经被弹烂了,弹俗了,好多人都不屑于弹了,学都不想学了,这是一个现状。但不得不承认《梅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曲子。说它有价值是因为它结构完整,用西方音乐的角度来说,它的结构很像奏鸣曲式。而奏鸣曲式是西方公认的最严谨的音乐曲式,产生不过一两百年,而《梅花》确是1600年前就有了,这个不得不说中国音乐产生的早,成熟的也很早,但现在的人目光多数聚集在了西洋音乐,而不重视中国音乐了。 Ek\f x*Lz  
UO(B>Abp  
    Q:那中国古代有没有音乐著述专门讲过“曲式”这个问题的? j.O7-t%C  
w5uOi}T\  
    A:没有。中国艺术自古以来都求多变,求不同,因此你会发现写书法的时候同一个字要写成不同的样子,总得来点变化,甚至不写同一个字,用异体字来代替。音乐也是这样,你会发现古琴曲的结构没有一样的,像《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酒狂》等等,因为古人追求的就是跟以前的不一样,而不向西方音乐,奏鸣曲式的结构是什么就放在那儿了。像八股文,里面的旋律变,但框架给你固定了。 '^pA%I2D  
g _fvbVX  
    Q:听古琴曲听多了,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的曲子都有很像的地方啊。 WK5~"aw  
$#ks`$v M  
    A:你说的是开头、结尾泛音,中间慢慢展开什么的,我说的这个奏鸣曲式的结构不是这个。当然古琴是有它大概的结构,但是主题怎么表现,怎么进入,怎么展开却没有专门的研究。因为中国人讲究不一样,不会做出结构完全一样的曲子来。《梅花》准确的说是一个双主题奏鸣曲,两个主题相互交叉,交替出现。 _%#Q \ D  
.ruGS.nS4  
    后来又谈到了古琴的曲式问题: UBoN}iR  
;!U`GN,tH  
    古琴有古琴的曲式,好多琴曲的名字都有相同的字,比如“XX吟”,“XX引”。 x9}D2Ui  
z-(@j;.  
    Q:“吟”和“引”是一个意思么? Zj;2>  
Oq~>P!=   
    A:不是,最直接的区别方法是“吟”可以分段,一般可以分三段。而“引”是不能分段的,一定是一气下来的。 K$_Rno"  
*xB9~:  
    Q:那“操”呢,这个也很常见。 hYRGIpu5  
#q.Q tDz  
    A:“操”常常用在重大题材上面,而且一般比较严肃或者沉痛。还有“畅”,比如“神人畅”这个多表达快乐,欣喜的情绪。还有,像阳关三叠的“叠”(还有写成“迭”的,这个属异体字,咨询过老师了),梅花三弄的“弄”,其实都包涵了曲式在里边。 .])ubK_9  
c|q!C0X[  
q H&7Q{  
ct='Z E  
    以下上网查了奏鸣曲式的资料: X51pRP $R  
}}Ah-QU  
奏鸣曲式包括三个部分,即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结构图如下: 引子+呈示部(A)+展开部(B)+再现部(A)+尾声   8`E9a  
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 主题变化发展 同呈示部奏鸣曲式的概念不同于奏鸣曲(Sonata),奏鸣曲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器乐套曲,而奏鸣曲式则是指乐曲的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家在创作器乐曲作品中最常用的曲式结构之一,通常也是大型器乐套曲(奏鸣曲、重奏曲、协奏曲、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特征,单乐章式的歌剧序曲和其他独立的器乐作品也采用这种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是一种以对立统一为基础的结构形式,继承了巴罗克音乐以调性为基础的成就,并使其更富于逻辑性和哲理性,表现的内容更深更广。 (1)呈示部——呈示部是这一结构形式的基础,它呈示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在主调上,第二主题通常在属调上,两个主题不仅有情感上的对比,还有调性上的对比。呈示部前可加引子; (2)发展部——发展部通过各种手法,充分发挥呈示部第一、二主题中具有特征的因素,主要通过调性、调式的对置,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处理等,将主题变化成为各种形式,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体现主题的内涵; (3)再现部——再现呈示部,但第二主题必须回到主调,使第一、第二主题在调性上获得一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曲终可加尾声。只包含呈示部和再现部而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是它的变体。现代作品往往不墨守上述各种原则。   n\k6UD  
(看了这个不得不佩服我们老祖宗的伟大!) Yjxa=CD  
    2.长啸 x]umh{H~  
Iw(2D(se  
    上课偶然间老师谈起了“长啸”的问题。我一直好奇着,说竹林七贤的“长啸”到底是个什么声音,有人说是“大喊”,这个答案总是不攻自破,因为正常人怎么没事会去“大喊”呢,而且据说当年嵇康的喜好一个是“长啸”,一个是“打铁”。他倒是“放荡不羁”,但也不至于像神经病一样的没事“大喊”吧。老师说他昨天刚巧看到中央音乐台的一个节目,讲的就是“长啸”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长啸”至今还流传在蒙古族音乐的唱法里面,叫做“呼麦”。 "5Oi[w&F5  
[OJ@{{U%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在古代蒙古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唱法,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种唱法是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同时发音,一般来说至少能发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二者高低之间甚至能达到6个八度的距离。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F<)6fk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 9hG)9X4  
  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Pnq[r2#]:  
  关于这种神奇的唱法,在中国的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可追溯到大约2300年前,北方的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方法,记载为“啸”,这可能是呼麦的原始形态。至今知道的还有呼麦的地方有,蒙古人民人共和国和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还有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他们继承繁衍着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只有在那里,那样的天空下才会有这样的音乐。当呼麦伴着马头琴悠扬响起,牧民驰马而过,低沉的歌声带着忧伤,长年累月,奔波游牧。萨满鼓唤醒劳累的身体,口弦如天外来音,大家围在篝火边舞蹈。 jG=*\lK6  
  呼麦,可以用来独唱,也可以用来伴奏。一般低音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有时也会有音高变化,高音部是起伏的旋律。歌曲有时有词,多数是没词的。蒙古的音乐家把他们的“呼麦”分为抒情性和硬性两类,其中抒情行的“乌音格音呼麦”又可以分为,鼻腔呼麦、硬腭呼麦、嗓音呼麦、咽喉呼麦、胸腔呼麦。俄国音乐家阿克斯诺夫把图瓦自治共和国的“呼麦”分为喘息的卡哥拉呼麦,滚动式的保班纳迪呼麦,口哨式的西歇特呼麦,马镫式的伊泽哥勒呼麦。蒙古人形象的称呼麦为“人声马头琴”,在很多歌曲里呼麦和马头琴此呼彼应,当呼麦的高音区和马头琴漫长忧伤的旋律交织在一起,人体好像在和土地、空气共鸣,整个空间都飘着泛音,像是一个很自然和声,但总是在你意料之外。 gzqx{ ]  
  呼麦的表现方法是多样化的,一招一式都展现了图瓦和蒙古民歌特有的风味。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宽广的胸襟和万缕的柔情。去细细的聆听,会自然的领会那里的空间,那里的色彩,还有那份鲜明的草原上独有的风韵。 V&4)B &W  
z#*M}RR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 Gs$<r~Tg  
S%n5,vwE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MTIzNzQ0.html J0xOB;rd  
0JTDJZOz@#  
说实话我觉得很诡异......... M##h<3I  
cQDn_Sjhi  
    而这种唱法魏晋时期流行于中原地区,在文人中间是很流行的。由于很难唱,可能也算是一个特长吧。 [AE-~+m)^  
    最后抱怨一下,老师这节课教太多了,梅花后面一半就讲完了,回去慢慢练吧..... -Si'[5@  
>Ya+#j~CZ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58
2010-01-08 梅花(三) Q`ERI5b6  
3XY;g{`=q  
说实在的,这次课上了两个多小时,跟梅花不太沾边,但既然是梅花没有完,就勉强算是其中之一吧。 De`)`\U  
+P,hT  
    掰着手指头数数,学琴到现在四年多了,可到现在连入门都不算,说实话有点憋屈,加郁闷。直到现在手指头还是不利索,听着老师那边语重心长的教导,觉得心里真的很惭愧。还好学琴不为别的,谁让咱就好这一口儿呢,啥也不说了,默默的练习吧..........也希望能给身边的朋友提个醒儿,把我当个反面教材,啥叫贪多嚼不烂啊,啥叫“左倾冒进”啊,看看我就知道了。 \IY)2C<e  
 4"72  
    今天老师给我的建议如下: ]$/TsN  
(!kOM% 3{  
    一、不要贪图想要的效果就乱使力 ~6!{\un   
I12WOL q  
    今天让我彻彻底底的感觉到,效果与力不成正比。“入木三分”的琴音不是用力用出来的。手指功夫不到就胡乱加力的结果就是我现在的下场----手指变形了,可以说形如鸡爪,想改还得费一番功夫。 P6w!r>?6N  
QUd`({/@:  
    二、不用使力,但要追求效果 z VleJ!d  
lC&U9=7W  
    原来我的误解是以为用了力才会有效果,因为我很想要达到老师的那种音效,所以用了力。事实也证明我用了力要比不用力强一些,于是很用力很用力,于是就练成了我的“鸡爪功”。呵呵~今天才发现,不用力但也是能弹出效果滴。老师说,指力是随着弹琴的时间积累逐渐增加滴。 u )+;(Vd  
>-rDBk ;K  
    我现在这个阶段主要急需解决的还是“技术矛盾”。技术是支撑琴曲的第一要素,虽然曲子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由技术和表现形式共同组成的,但技术是最最基础的东西。虽然不同流派,但根基却都类似。观摩别人弹琴的时候要多多学习技术层面的东西(当然,这个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的),这个东西很重要。 [f["9(:  
K FV&Dt}<  
    现在的我是右手的挑,总是蹭着弦过,经过老师分析原因才发现我弹“挑”的时候跟我走路的时候犯一个毛病,就是重心在后边,弹着弹着发现手跟不上溜了,估计这也算是偷懒的一种......(心中狂汗.....)课上不知练了多久,才好不容易像点样了。我发现弹琴是件挺累的活,一刻都不能放松,一放松那手就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左手的鸡爪子也得想法子改掉。其实现在好点了,最起码名指可以独立了,虽然还站不太稳。 xsS/)R?  
SPKGbp&  
    不知不觉的走入歧途,还好朋友相告,老师搭救,再加上自己也还没气馁,相信总会有拨云见日的一天。我想抛下包袱再轻装前进。 cl4`FU  
5]cmDk  
    另:今天摸到了“掩”的秘诀 p]=a:kd4J  
-;=0dfC(  
    影响“掩”的质量好坏的因素:1.前面一个音:若是右手发音,那发音的指法一定要“沉”,无论是抹、勾、挑,只有右手把这个音的质量做好了,“掩”的声音质量才会高。若是前面接的“带起”,那么这个“带起”的质量也得保证要好。2.大指“掩”的动作:第一,绝对不能用“砸”的。第二,右手接触弦的动作要快,否则音就被捂住了。要想着“我是在缩短弦震动的长度”。第三,最重要的一点,移重心!!!!掩的时候一定要把重心从名指转移到大指。做到以上两点之后,“掩”出来的效果不比弹出来效果差,而且声音是在琴里面发出来的。再补充一句,我太pf老师了。 68 d\s 4  
!7ct=L  

等待千年 2010-05-11 11:59
2010-01-23 梅花(四) ecIxiv\  
^t4T8ejn  
最近又开始跟“挑”较上劲了,总是弹不出想要的效果,虽然很认真的练习,但还是找不到门儿,估计还得靠时间的积累吧。 P!yE{_%  
Y6L_ _ RT  
    这次是回家前的最后一次课,老师又从头把梅花给我捋了一遍。大体的要求是: tqyR~  
l6ayV  
    1、右手拨弦应该能将琴的声音表现出来,说白了就是让琴充分的震动起来。这个要求从一年前老师就讲起了,直到现在我也没能做到,汗颜啊~ (Qmpz  
fR<_4L  
    2、为了纠正左手养成的错误姿势,要左手暂时不用力,但要有效果。其实后来发现,左手效果的表现绝大多数决定于右手拨弦的质量,只要左手压住弦,不离开琴面,再稍微加以力度、速度的变化,要呈现的效果就会有了。 =$3]%b}  
d5&avL\  
    3、不能放过每一个音(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音)。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很困难,如果真的不放过每一个音,我每弹一句就要停下来,因为一句之中总有几个音都不太满意的,于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这句弹的满意了再往下弹,可是如果再从头来一遍的话还是会卡住。说明还是练习的不够吧,回家之后要一句一句的练习,希望一个月开学回来能有进步。 c6gRXp'ID  
.G#wXsJj  
    4、练琴的时候要重视听觉,忽视视觉。不能满足于做到手的样子对了就行,而是要用耳朵听声音效果有没有达到要求,因为琴是要听的,不是看的。这个听包括听音准和听效果。音准眼睛只能看个大概,具体准不准还是要靠耳朵去听,有的时候看着到位了,可是耳朵一听音还没有到位。听效果主要是不能注重手法的表现,有的时候动作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可是声音的效果却一点都没出来,这个是很不可取的。 lN$#lyy  
o= VzVg  
    附:刚去上课正好赶上老师教育JJ同学,也算我偷学来的一点吧。 b:Oa4vBa  
!mhV$2&r  
       弹琴的时候要注意力集中,但是越是集中就越应该放松肢体,而不是紧张。要学会放松。 h-u63b1"?  

等待千年 2010-05-11 12:00
2010-02-26 梅花(五) F|\^O[#R  
!}7FC>Cx  
假期过的太腐败,练琴也不太勤快,以至于快要上课了临时抱抱佛脚,觉得自己是越来越回旋了....... ZN75ON L  
sd|5oz )  
    假期的时候把梅花分开练,前面的练差不多了再练后面的,练的最多的是第七段,太快了,还有跪指,到现在能一遍弹成,一音不错的情况也少之又少。这样练习的直接后果是前后脱节,前面慢的地方会越来越慢,中途突然快了起来,到后面反而越来越快,感觉像两块硬拼到一起的,怎么都觉得别扭。听着吴景略的录音前面的弹的挺快,过了第七段简直是飞快,以至于我弹一遍浑身出汗,忽然认识到这可能会是减肥的好方法...... guJS;VC6U  
iX4?5yz~<  
    腐败了一个月,昨天回京就是为了今天的课,一进门给老师拜了个年,紧接着就是老师的一句:“胖了哈~”心中狂汗........基本上每次假期回来老师都是这句迎接我....聊了一会儿天然后开始上课,心虚加紧张于是曲子被我弹的磕磕绊绊,乱起八糟,老师又给从头捋了一遍,需要改正的地方记录如下: "&(.Z(  
-_&"Q4FR;+  
    1、开头部分要慢。这个是我头疼的一个问题,开头慢了后面快不起来,慢了是很有意境,但跟后面接不上了,老师的答案是开头的速度在50甚至40几左右。前面有几个音节奏掌握的不对以致于越弹越慢,后来跟老师弹了一遍才发现。这个给我的教训是不光要跟着老师弹,谱子也得看,节奏、速度谱子上标的一清二楚,自己偷懒没看仔细以至于稀里糊涂了这么久。 ^PDz"L<*  
/c 3A>  
    2、泛音部分要连成一片,不要弹成跳跃的感觉。前面一半都表现梅花冰清玉洁的一面,弹成跳跃了之后就有了“俏”的感觉,与原来要表达的主题不符(后面一半纯属自己的感觉)。连成一片其中包括了短音的连接和长音的连接,长音要长而不断。自我感觉就是音有重点而不突出,使声音变成平滑的曲线。 `j+aAxJ=\  
#(6^1S%  
    3、最后一段打圆要渐重,情绪要明显。泛音为一句,一气呵成,虽然中间有几个长音但不能断开。 vAZc.=+ >  
(ZR+(+i,  
    4、要掌握曲子的速度,前半部分不能太慢,后半部分也不能太快,要能稳住。慢的时候要深沉,快的时候要从容,不能一带而过,模模糊糊。 ?v8.3EE1\o  
$g? ]9}p  
    另:这节课的经验教训: ?;NC(Z,  
1fwjW0t  
    1、上课回来要看谱。 #~]S  
e<wA["^  
    2、心里负担不能太大,太大了反而会阻碍进步。不知道从什么开始觉得自己右手不够长了,经常够不到弦,今天经老师提醒才发现是右手太紧绷了,放松自然什么都能够到。 LbX>@2(&  
pC<~\RR  
    3、弹奏的越快反而应该更放松。 {&Kck>C'  
V<&x+?>S  

等待千年 2010-05-11 12:01
2010-03-13 梅花(六) qRk&bF/  
.bcoH  
算算梅花也被我折腾了三个多月了,放假回来前的状态是前后脱节,回来上过一次课之后就奇迹般的有了好转。曲子顺下来算是没什么问题了,可是问题依然多多。 r(=  
F*" "n  
    上准部分音准不行是个大问题,老师安慰我说多练就好了。这里的音准是指“音乐过程中的相对音准”,而非“标准音高”。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相对音高要准,就是音程要准。虽然多多少少会有些误差,但是这些误差必须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其实这个对于演奏人员来说要求很高,就弹古琴来说,弹奏过程中琴弦必然会有多多少少的松动,而这时候就要靠着经验感觉去找到正确的徽位,谱子上的徽位就仅仅成为一种参考。想要练就这种本领就要熟悉古琴的“把位”变化规律,音阶在琴弦上的排列位置、距离要做到心中有数,心到手到才行。关于这个我练习的实在太少了,要增加练习。记得曾经在中国古琴学会听一个老师讲过关于古琴“把位”的练习,就是按弹每根弦的音阶,从低到高,平时的确应该多多练习一下这方面的东西。 c^$_epc*  
NN(ZH73  
     虽然梅花弹的还是不能尽如人意,但还是过了。按老师的说法就是该注意的地方你都知道了,剩下的就差自己练了。下一个曲子是《欸乃》,又是一块难啃的杠头......... }pk)\^/w/  
nT.i|(xd.  
;!H<W[  
0X6|pC~  
PS:效果音注重效果的表现,走音的时候要注意音准。 2JY]$$K7  
g \]2?vY.  

等待千年 2010-05-11 12:03
2010-03-03 瞎联想之古琴与武功高手 CJ+/j=i;~c  
N.r8dC  
        今天一边练梅花一边回想老师上课给俺指出来的那些毛病,弹着弹着曲子觉得手总tulu,忽然想到了弹琴很像武打片里面的武功哈哈~ AAbI+L0m{  
3$x[{\ {  
        人家常说,武功高强的人要看会不会收力,弹古琴也是如此,弹到高潮处不能一味的发力、加速,反而更应该有轻有重,突出重音,让旋律变得婉转好听。而现在的我弹到高潮处就是越弹越用力,越弹越快,越弹越紧张..........嗨~看来修炼成武林高手还要很多时日........ )IN!CmpN  
CG@3z@*?.  

等待千年 2010-05-11 12:04
2010-3-23 《欸乃》(一) ^d2#J  
$7k"?M_  
        这次课让我彻底的体会到了乐理的重要程度。欸乃这个曲子节奏有些别扭,都是切分音,而且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不等,一大堆串在一起,纵横交错,于是就晕菜了....有的地方怎么也摆弄不明白了,真的是很郁闷.....老师说乐理这东西是个瓶颈,说白了,要想有更大的发展,乐理不行那是绝对不行滴。 (9gL  
 6/u]r  
    其实乐理这东西早就知道它很重要,也自己看了一些乐理书,可书本归书本,应用归应用,本领没有掌握也没办法。真不知道乐理这东西怎么练习才好........ [ 6+iR  

等待千年 2010-05-11 12:05
2010-03-27 《欸乃》(二)  AT@m_d  
^y" #2Ov  
这次来说说“渐慢”与“突慢”。 tOUpK20q.@  
H&$L1CrdL  
    顾名思义,“渐慢”就是逐渐变慢,在琴曲里面常见的表现就是后一个音比前一个音慢,然后一个一个慢下去。要是有个确切的指标,说慢多少,那么一般是后一个音比前一个音长1/2,这样听起来最和谐。但私以为渐慢的地方一般随心境多一些,自己听着舒坦很重要^_^(可能这时候别人听起来很拖沓,或者不够味儿了,那俺就管不了了,嘿嘿……) K&T[F!  
25e*W>SLw  
    “突慢”呢就是突然变慢,表现形式就是后面的整个一句比前面整一句变慢了,而后面的整一句里面的节奏是保持不变的。《欸乃》里面的第一段泛音的最后三个音就是这种状况。以前从没有遇见过这种状况的我,弹到这里总是犯错,嗨~ |"}F cS y  
`6bIxb{  
    于是请教老师:“那《欸乃》这里为什么处理成“突慢”而不是“渐慢”呢?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渐慢”比较常见啊。” pxf(C<y6_  
!e>+ O^  
    答曰:“渐慢”和“突慢”有两方面的区别。 0PfjD  
['~E _z  
    第一,感觉不同。“渐慢”给人一种结束之感,一般都用在曲子的结尾部分。而“突慢”给人的是一种段落感,别人一听,感觉下面还有东西。这里要是处理成渐慢的话会让人觉得曲子已经结束了。另外“突慢”的部分会跟前面形成一个对比。 ylFoYROO  
zVEG ) Hr  
    第二,琴曲结构要求。“渐慢”一般后面接的都会节奏很慢。而“突慢”的整句速度还是均匀的,利于曲子回到原来的速度上去。现在看来,如果那后三个音处理成“渐慢”的话,会觉得后面突然回到了前面的速度而不自然。 0j{Rsy   
%x}iEqkU  

等待千年 2010-05-11 12:06
2010-04-03 《欸乃》(三) 1Ce7\A  
NUSb7<s,&Y  
今天上课中间居然没有休息,整整2个小时都在不停的学啊学,直接导致我脑袋大了一圈。 +pcGxje\  
@4)NxdOE  
    今天聊的是关于“全本”和“节本”的问题。 r{+P2MPW  
g=G>4Ua3  
    Q:为什么过去的人要把曲子写的那么长呢?现在的人又不弹全本的,又给截短了。 ]iI2  
pl#2J A8  
    A:这个问题要这么看待,要看这个曲子长是怎么个长法,有的是作曲水平很高,即使很长你也觉不出长来,因为它很丰富,而有一些曲子一看就能看出来是生拉硬套的,东扯一句西扯一句。对于前一种当然不用截,但对于后一种就可以简化。另外,有些曲子是逐渐扩大起来的,比如《广陵散》,据史料考证,真正的广陵散只有中间“正声”,而头和尾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我觉得头加的很好,而尾巴的几部分都是前面的重复,于是我就保留了前头,后面的就截去了,截完大概要演奏15分钟左右(全本没记错的话应该是22分钟)。但曲子长还有其他的情况,比如《普庵咒》,弹《普庵咒》的时候截去了大概一段半,这一段半也基本是前面的重复。能完全说这一段半是多余的,没必要的么?也不能,因为要结合当时作曲的时候情况。第一,古人的生活状态跟现金的人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人的心更静一些。第二,《普庵咒》最初可能为唱经,为做佛教道场而写的,因此就要配合这个,不然音乐停了,这词儿,这仪式还怎么进行下去啊。(笑.......)要是结合这两点考虑的话,全本的《普庵咒》也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但结合现在人的生活状态,太多的重复反而觉得多余,于是就把后面的重复给截掉了。(于是后面又引出了曲子结构的问题.........) qr$h51C&  
a^{"E8j  
      但是截呢还要讲究技巧,哪里能截哪里不能截得看清楚。还是这个《普庵咒》,截了一段半刚好,截多了反而觉得虎头蛇尾,结束的很匆忙。为什么呢?这个还得讲讲曲子结构的平衡问题。曲子弹多了你会发现,古琴曲多半从七徽开始,当然,散声也相当于七徽。随着曲子的进行徽位先向下移动,然后七徽,然后向上,最后又回到七徽结束。或者移动的方向相反七徽-七徽以上-七徽-七徽以下-七徽结束。这样,曲子就会很均衡。截取完的《普庵咒》基本是很均衡的,所以曲子还是很完整,如果再截就“失衡”了,曲子成了头重脚轻了。 dWc'RwL  
Nuc;Y  
sd5%Szx  
&TgS$c5k  
ps:关于“高潮部分”在曲子中的位置。 Gm`#0)VC  
<'y}y}%  
    曲子的高潮部分一般在曲子的3/5处,这样前面的铺垫的好,后面结尾的也很从容。这位置往前,往后了都不太好,太往前,后面的太平淡;太往后,则没有收尾的余地,给人草草结尾的印象。这个跟写文章,戏剧一样,符合黄金分割率。 "Zh3,  

等待千年 2010-05-11 12:06
2010-04-16 《欸乃》(四) #BLx +mLq  
}dv$^4 *n  
每次学完曲子的第一遍之后都会有些畏惧心理,今天也不例外。因为学第一遍的时候不难,照着指法走就好了,只要记住左手该怎么走,右手该哪根手指触弦就行了。但是一旦过了这个阶段,扑面而来的就是怎么弹好这个曲子的问题。老师的要求立刻上了一个档次,同时自己的问题也暴露无余,然后不断的跟自己打架,因为想要的和能够达到的相去甚远。 \v\f'eQ  
,J*C'#sW  
    今天上课再一次受到了打击,不过现在看来这打击是该受的。因为自己能把欸乃弹的挺顺,似乎起伏也很大,似乎感情挺顺当,似乎每次弹完都很过瘾,于是乎有些飘飘然(其实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很多次了.....)。虽然多次告诫自己,自己差的还十万八千里呢,可心里的一些小得意还是去不干净,今儿头半小时在老师教导下曲子有了很大进步,于是再一次用冷水浇灭了心里得意的小火苗。心中暗想,得意个什么劲儿啊,差的远呢。这些唠叨话写在这里,意在提醒自己,以后得时刻保持冷静。 k-V3l  
-uk}Fou  
    第一遍弹顺了曲子,少了记谱的负担,于是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扣曲子上。其实扣曲子不完全为这一首曲子,里面常说的基本层面的东西还有很多。 <cof   
P/!W']OO  
    第一,学曲子的目的。如果学一首曲子就仅仅为了弹好它,然后能满足一下自己学琴的成果,在别人面前显摆一下,或者是弹着过瘾的话,那么这个目的太粗浅了。学曲子要从老师的演奏习惯学起,每个指法、每个动作的要领在哪里,声音效果是如何达到的,两只手是怎么配合的,曲子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这么处理,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这些“最最基本”的东西才是一个人弹琴好坏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很多人困惑于为什么自己弹出来的曲子没有味道,答案正在于此。就如同临帖,只有把每一笔写的像了,间架结构像了,字儿才会像,甚至不能要求形似,而要要求神似!到后来才会连没有在贴上出现过的字儿写出来也带着那种神韵。再回到琴上,跟着老师学了这些最最基本的东西,以后哪怕自学,也会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自己哪里不足。这些东西才是贯穿琴学人生的精髓。 -eE r|Gs)  
1eP`  
    第二,“势”。上次老师讲到“势”我记得是普庵咒,记得那时候是自己被自己所造的“势”给套住了。音乐是流动的音符,有着音乐上的走向。刚开始学一个曲子的时候驾驭不住这个“势”,就跟刹不住车了一样,被它耍的团团转。因此在这个阶段就要努力培养正确的“势”,要控制着“势”。当建立了正确的“势”以后,弹奏的过程要顺着这个“势”,就是顺势而为吧,这样曲子才会自然,不做作。 Am'%tw ~  
[SKN}:D  
    第三,指法问题。1.动作要有提前量,左手右手都是。2.掐起的时候重心一定要在名指与大指间来回移动,不能用压的,更不能用砸的。3.左手走音的时候一定要让声音聚拢,绝对不可以让声音散掉。 7\0}te  
+,g3Xqs}X  

等待千年 2010-05-11 12:07
2010-05-05 从练习《梅花》想到的 ,1K`w:uhS  
C%RYQpY*c  
《梅花》过了一月有余,至今仍弹的不好,起先以为自己与它有隔膜,总是无法体会其中的意趣,很是郁闷。 =)c^ik%F&  
}Fq~!D Ee  
    前几日老狼给我听刘少椿的《平沙落雁》,是他用软件将曲子的长度拉到了8分半钟,听起来更加的宁静。但最引起我注意的还是出音,刘少椿的出音真的很实,很浑厚,让人心向往之。之后忽然想到了自己的《梅花》,为什么弹起来总是平平,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功力不到。然后翻出老八张里面溥雪斋先生的《梅花》来仔细的听,且不论节奏、加花,曲子听起来很是流畅,后面第七段以后很快的部分觉得发挥的很自如,相比之下自己差的实在是太远了。第一,向外弹的指法--剔和轮指尤其的差劲。第二,控制不住曲子,而是被曲子溜的团团转。也许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之后就会觉得《梅花》离我接近了吧。 o;kxu(>yL'  
o=]\Jy  
    功力是日日磨磨出来的,着急也没有用,只要坚持每天练习,日久自然可以见成果。 FF5|qCV/z  
>TQNrS^$J  

等待千年 2010-05-11 12:08
2010-05-07 《欸乃》(五) K[q{)>,9  
z7X,5[P  
        1.松手 %&iodo,EP'  
6*&$ha}X  
    古琴曲的婉转,优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吟猱,而要吟猱的效果好,则必须松手。肩、肘、腕关节松,上臂、小臂肌肉松,同样掌也要松。所有的力,都灌注于指尖,随着音乐进行的惯性,而自然的作出吟猱,这样子出来的音效才是最棒的。同样,这种松劲儿不但帮助吟猱,走指的音色也会好转,这个是我目前遇到的新课题啦。 zG* >g  
Q8H+=L:  
    2.乐句 9$q35e  
ljP<WD  
    音乐是有表情的,亦如人平时说话带有语气一样。没有任何语气的话语会让人觉得没有生命,没有精神在里头。弹曲子不能满足于音准、速度、节奏的正确,因为这些是最基础的东西。要学会将乐句说的明白,说的有感情,说的精彩。归结到技术层面的话,音乐色彩多采用强弱、快慢的对比来表现。 ,J&\) yTP  
% lK/2-  
    3.指力 L*#W?WMM v  
Q "vhl2RX  
    左手右手同样都要求有指力,自己的体会是左手的指力是“站的稳,行的正”,中指、无名指可以撑的起胳膊的重量而不觉得紧张,并且可以在琴弦上自由的移动,这个劲儿一定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很多老师说的不用力,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有暗劲。右手的指力更加重要,因为右手为阳,左手为阴。右手是发音的根本,没有右手的出音左手再怎么好也出不来好音效。右手八法的实,要靠不断的单独练习来形成,而且练习的时候主要听出音,目的是要能使琴体充分震动起来,而不是这个姿势优不优美,练不是目的,目的是练出来的是怎样的效果。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显得爆一些,因为这个时候“指与弦不合”,这是到“指与弦合”的必经之路。但只要坚持练习,手指掌握了发力的技巧,再加上指力的逐日增加,自然会达到“指与弦合”的境界。另外,指力也又大小,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随着弹琴日久,指力自然会逐渐上升,刘少椿是我的偶像啊............. -HU4Ow  

等待千年 2010-05-14 20:17
2010-05-14 《欸乃》(六) ,{C hHnJ%#  
       4JO[yN  
        1.拂。 le|Rhs%Z%  
1w!O&kn  
    拂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而不是音量。食指放松,不能绷紧,声音两头清楚,中间模糊,就是两边实、中间虚。有风拂过水面的感觉,让人感觉到水的存在。 ~K/_51O'  
p![UOI"W  
    2.声音清楚。 91#rP|88;  
8=MNzcA }  
    速度再快也要把每个音交代清楚,有吟猱的音要稳定后再走下一个音。要干净利落,不能模模糊糊,一带而过。快速的泛音段声音也要清楚,要一颗是一颗的感觉。 }vX iqT  
]x(cX&S-9  
    3.飞吟。 ,;@v Vm'}  
11iV{ h  
    飞吟要有弧度,不能直上直下。 JP,yRb\  
}&LVD$Bz  
    4.连续的走手音。 :Tcvj5  
s-801JpiJ  
    连续上的走手音要越来越实,不能松。诀窍:坐肩要放松,否则向上的力会卸掉手上的压力,使得声音不沉实。 @|PUet_pb  

小白 2010-05-18 18:45
哇塞。洋洋洒洒的几千言啊。为啥不要人中间插话讨论呢?那样才好玩嘛!HOHO`~~

lg1111 2010-05-19 20:15
随情入境,给我很大的启发,谢谢!!

glodash 2010-05-26 07:09
请教一下,您的老师是哪一位?联系方式?谢谢!

等待千年 2010-05-31 19:10
我老师已经不再收学生了

等待千年 2010-05-31 19:37
《欸乃》(七)---气口与精气神 D<g d)  
Y?6}r;<  
    常有一种感觉,就是一个曲子弹的很顺,但却很淡,没有滋味。无论弹琴的还是听琴的,就感觉一个人坐在那儿弹罢了。这样的曲子让人听起来犯困,弹起来也犯困,说白了就是曲子没魂。 y(wb?86#W5  
_;,"!'R`f  
    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分析了“气口”的重要性。弦乐虽然不像管乐用气息演奏,但弹奏的时候气息一样重要。同样的节奏,“气口”找对了、用对了,曲子的精气神才会展现出来,才会有一张一弛的效果。 Iw4[D#o  
t)5.m}  
   “气口”有大有小,有舒缓有急促,而这其中的把握全靠对曲子的理解与把握。断句该怎么断,前一句与后一句的关系是怎样的,这直接决定了“气口”该如何把握。个人觉得,这也是长期训练出来的一种直觉。 if?X^j0  
t2Px?S?  
   看来要摸摸以前学过的曲子,看看“气口”是怎么发挥作用的,还有没有“气口”运用的不对的地方,这样又能再上一个台阶了。 TQtHU6  
%O$=%"D6  

小白 2010-05-31 20:10
看来小米已经进步了。嘎嘎~~~~。不过呢,精气神还不全是气口的问题哦~~~加油~~~~

雪狼 2010-05-31 20:12
我现在气口就在谱子上找小蚂蚁

等待千年 2010-05-31 20:17
恩恩,努力中........

小白 2010-05-31 20:21
引用第37楼雪狼于2010-05-31 20:12发表的 : c10$5V&@  
我现在气口就在谱子上找小蚂蚁[表情] C@[U:\  
)m[<lJ bw  
小蚂蚁啥啥东东??

小白 2010-05-31 20:22
引用第38楼等待千年于2010-05-31 20:17发表的 回 36楼(小白) 的帖子 : S-ZN}N{,6  
恩恩,努力中........ "frioi`a2  
Q<g>WNb  
一起牡蛎~~~~~

雪狼 2010-06-12 13:37
这场演出没有白来,收获满满。上场的分别是吴钊老先生和林友仁老先生,尤其两位老先生的点评,讲的都很好,颇有点为现在古琴界拨乱反正的意思。把两位老先生讲的内容大略的记录一下: Iz'Et'w8!  
    吴钊老先生: EY3F9h3xM|  
    1.章法:左右手都有章法,不能乱。右手该是什么指法就是什么指法,托不能弹成挑,不能随意改变指法。因为肉声、甲声音色不同,意趣不同。(私以为右手章法是种规律,后期的古琴曲右手指法多向心,按照谱子弹奏会养成比较好的演奏习惯,就不会自乱阵脚了。) 'Ha> >2M  
    2.吟猱:吟和挠的最大区别是:吟在本位音上下小幅度画圆;而猱会向上、向下移动,但最后重心落在本位音上。“信手而动”不能称之为吟猱,吟猱是有章法可循的。古琴音乐具有中国音乐的典型特点,即与本位音相差甚小的装饰音,而这些装饰音正是通过吟猱来表现出来的,若是将吟猱略去不弹,则完全变成了西方音乐,失去了古琴音乐的乐趣。一首曲子正是通过吟猱绰注等等的细节来表现意趣,如若将这些舍弃,曲子则会索然无味。 `4X.UPJ  
    3.个人风格的发展:开始学琴的时候应该注重传承,老一辈的琴家通过不断的努力总结出了许多演奏经验,而且许多优秀的代表作品,首先应当原原本本的继承下来,然后再考虑个人风格发展的问题。而现如今很多初学古琴的朋友弹琴却追求个人风格,殊不知舍弃了老一辈的宝贵演奏经验,而没有章法的弹琴对古琴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 <1Sj_HCT  
vfvp#  
林友仁老先生: MEJX5qG6m  
    1.右手八法:右手弹拨琴弦是古琴出音的根本,想要琴音好听,必须注重右手的出音问题。“勾剔抹挑打摘托擘”是指法的名称,而不是“法”。若想弹出来的声音好,就需要得法。很多时候弹琴好听归结为功力深厚,而这里有还有一个得不得“法”的问题。这个“法”需要自己去思索,很多人做了一辈子的事不知道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样,很多人弹了一辈子的琴,不知道怎么弹。首先分析“琴”这个乐器,“丝桐合为琴”,琴是由弦和琴体组成的,既然有琴体这个共鸣箱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共鸣箱的作用,就是弹琴要弹出“琴声”,而不是“弦声”。如何才能弹出“琴声”,那就要看弦是如何与琴体相连的,弦通过岳山与琴体相连,而且琴箱在弦的下面,所以要加强弦的上下运动才能让琴箱充分振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拨弦的时候角度要向下,这样出来的声音才会沉厚。 )8eb(!}7  
    2.弹奏姿势:弹琴时候肩、肘、腕都要放松,这样才不会觉得累,不会给自己找别扭。 (=fLWK{8  
    3.演奏力度:每种乐器都有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力度,当超过这个力度的时候琴音就会很难听。所以弹奏的时候要掌握好力度,不要超过这个力度限制,超过了就该称之为“粗暴”而不是“粗犷”了。“粗犷”是一种演奏风格,不能与“粗暴”混为一谈。 guGX  G+  
    4.对初学者的忠告: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刘少椿先生教给林友仁先生的)

小白 2010-06-13 19:23
吴钊老师的吟揉白话说就是上下左右的画圈圈~~~

等待千年 2010-06-13 19:30
老狼这一贴我已经另外发了...............

小白 2010-06-13 19:48
多发一次,多加深印象嘛~~

等待千年 2010-06-16 00:01
《小胡笳》(一) 66 R=  
《小胡笳》题解 oq,nfUA  
     神奇秘谱:臞仙曰,是曲者,后唐董庭兰所作也。取汉蔡邕之女文姬蔡琰,因汉末打乱为胡骑所掠,入番为后,十有二年,生儿子,王甚重之。春,因感胡笳之声,文姬乃捲芦叶为笳而吹之,其音甚哀。董庭兰以琴写胡笳声为大小胡笳是也。 l/B+k  
     浙音释字琴谱:与前谱同,下多“噫!仰天之叹不平之鸣有不胜乎?”。 Opg_-Bf  
     希韶阁琴瑟合谱:汉蔡琰作大胡笳十八拍,世号沈家声。小胡笳九拍,世号祝家声。一种哀愤悲切,曲中形容尽态,乃古今离别调之祖。 7A'E+>1d  
-------------------------------------------------------------------------------------------------------------------------------------------------------------------------------------------------------------------------------------------------------------- e&:%Rr]x  
    初学《小胡笳》极不习惯,因为唐的曲子跟明清的曲子截然不同,左手指法简单,而右手极尽复杂,勾一弦打前面一弦这个顺序很别扭,而且全扶、捐等指法很多,其实这些还不是最别扭的,最最别扭的是没有鲜明的旋律,让人听过几遍也记不得。按照老师的话来说这是个结构性的曲子,而不是旋律性的曲子。要记就得按结构记,它不像明清的曲子旋律很悦耳,可以像唱流行歌曲一样记住。结构性的曲子多两两对称,按照结构框架记就很容易。 _K{- 1ZYsi  
    刚学的时候,老师讲了一下曲意,与辑览上的内容大致一致。这种情绪前两节上课的时候完全没有体会(因为净跟节奏、指法闹别扭了),今天老师帮我重新整理的前两段,才感觉到那么一丝丝的悲愤情绪。老师讲,第一段是序,奠定了整个曲子的基调,因此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在里头一定要铺垫好,要给人明确的印象。轻重缓急要找对,该强调,改铺垫的地方要做足。 qrj f  
    今天上课发现了两个自己很大的缺点。 j7a }<\  
    其一,手指法之间没有连贯性。在一起弹节奏不是很快的曲子的时候没有发现,这一次因为音符连接很紧凑于是很容易的就发现了。当音符连接很紧密的时候,右手手指一定要很有弹性,向前还是向后要在前一个音的尾巴上把预备做足。这个让我想到了钢琴,电子琴没法子像钢琴一样演奏最大的问题就是电子琴的琴键没有弹性。古琴也一样,如果勾七弦之后要抹一弦,勾是一个向后的姿势,而抹一弦是在最前面,这就需要勾的时候借助七弦的弹性把手迅速的送到一弦去,而且下指便出音,绝对不能等,也不能犹豫。其实发现想要把右手的组合手法练的干净利落是真的要下工夫的,这半个月没有好好练习,自我检讨一下吧............ fK]%*i_"  
    其二,视唱练耳的工夫。今天为了曲子里面的两句,折腾了半个小时。说白了,第一手不利索。其二,节奏脑子里面没有。老师说视唱练耳不是他的讲课内容,俺得开始摸索自己好好练习了,因为这已经开始严重阻碍学习进度了。听了老师弹一句,脑子里面对节奏的概念完全没有,这个太愁人了。决心去找个视唱练耳的教材好好学习一下,平时上下班可以唱琴谱。俺就不信,对付不了它了还,哼哼~ Yy]TU} PY  

扬州天音乐器 2010-06-21 15:51
好正确哦,中国的优良文化我们应该传承!

雪醉天蓝 2010-07-01 16:23
受益匪浅,希望有更多心得

chenyun 2010-07-06 00:14
谢谢你的心德日记

等待千年 2010-07-18 00:33
《小胡笳》(二) ^q/$a2<4  
自从忙着毕业、找房子、搬家以来,都没有好好的上过网。今天发现上一次的琴课笔记居然是半个月前的了。真是惊悚时间流逝之快,再加上对自己的偷懒行为感到无比的惭愧。 Nl,iz_2]  
    《小胡笳》学了一个多月了,还没完,还剩了最后的最最长的第六段。学小胡笳的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第一,节奏型俺掌握的总是不好,常常一句老师弹完了,我听的云里雾里的,然后模仿不出来了。这时候老师只能教我唱谱,然后唱明白了才能弹对。感性认识已经不足以继续学琴下去了,于是下定决心开始学乐理。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之后才能更好更快的学下去。第二,记不住了。以前每次上完课回家以后都能很好 o@dT iQK_  
Akc |E!V  
的复习,最近两次却发现回家来了之后脑袋空空,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能看着谱子回忆上课的内容,再弹顺。而且有的地方很模糊,记不太清楚了。说小胡笳难记,的确是有这个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没有“懂”它。手底下出来的是什么东东,脑子里面完全没概念。《小胡笳》的确是个挑战........ 3)o>sp)Ji$  
    今天上课老师讲了“掩”,“撮”和“掐搓三声”。 [.xc`CF  
    掩:以前上课老师说过无数遍,掩要听到弦震动的乐音,而不是手敲木头的杂音。可弹琴速度一快起来之后,就什么都顾不得了,手还是梆梆的敲到琴面。老师说虽然掩要抬前臂取势,但不能任其自由落体般砸到琴面上,当手臂快要靠近弦的时候手臂把力传到腕,再由腕传到指,最后就相当于用手指把弦压到琴面上。力道越集中(集中在一个点上),声音越强。(当然,掩的声音本身就很小,这个强也是相对于力量不集中的时候讲的。)当琴弦本身就震动的时候,掩的音量会更大,而不需要多大的力量。 NT5##XOB  
    撮:约定俗成的撮法都是挑的力道大于勾,因为高音强低音弱,两个音才更融合,更和谐。 )F&.0 '  
    掐撮三声:现代大家公认的掐撮三声中都带了掩,而真正的掐撮三声里面是没有掩的,这个也没有必要去较真。掐起的音是个虚音,用肉带一下弦就可以了,这个类似于琵琶的抓指,只求一个效果,不求音响。 \<xo`2b  
    今天聊天的时候老师还提到了减字谱与文字谱。弹琴应该多看古谱,把古谱不仅仅当乐谱看待,更要当成教材来看。因为它每种指法,每种弹奏情绪都讲解的很细致。从中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创作者的意图,理解曲子的内涵。 qa@;S,lp  
SDSP4W5  


查看完整版本: [-- 小米的琴课笔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21325 second(s),query:3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