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小米的琴课笔记
回帖:2010-04-03 《欸乃》(三)
今天上课中间居然没有休息,整整2个小时都在不停的学啊学,直接导致我脑袋大了一圈。
今天聊的是关于“全本”和“节本”的问题。
Q:为什么过去的人要把曲子写的那么长呢?现在的人又不弹全本的,又给截短了。
A:这个问题要这么看待,要看这个曲子长是怎么个长法,有的是作曲水平很高,即使很长你也觉不出长来,因为它很丰富,而有一些曲子一看就能看出来是生拉硬套的,东扯一句西扯一句。对于前一种当然不用截,但对于后一种就可以简化。另外,有些曲子是逐渐扩大起来的,比如《广陵散》,据史料考证,真正的广陵散只有中间“正声”,而头和尾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我觉得头加的很好,而尾巴的几部分都是前面的重复,于是我就保留了前头,后面的就截去了,截完大概要演奏15分钟左右(全本没记错的话应该是22分钟)。但曲子长还有其他的情况,比如《普庵咒》,弹《普庵咒》的时候截去了大概一段半,这一段半也基本是前面的重复。能完全说这一段半是多余的,没必要的么?也不能,因为要结合当时作曲的时候情况。第一,古人的生活状态跟现金的人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人的心更静一些。第二,《普庵咒》最初可能为唱经,为做佛教道场而写的,因此就要配合这个,不然音乐停了,这词儿,这仪式还怎么进行下去啊。(笑.......)要是结合这两点考虑的话,全本的《普庵咒》也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但结合现在人的生活状态,太多的重复反而觉得多余,于是就把后面的重复给截掉了。(于是后面又引出了曲子结构的问题.........)
但是截呢还要讲究技巧,哪里能截哪里不能截得看清楚。还是这个《普庵咒》,截了一段半刚好,截多了反而觉得虎头蛇尾,结束的很匆忙。为什么呢?这个还得讲讲曲子结构的平衡问题。曲子弹多了你会发现,古琴曲多半从七徽开始,当然,散声也相当于七徽。随着曲子的进行徽位先向下移动,然后七徽,然后向上,最后又回到七徽结束。或者移动的方向相反七徽-七徽以上-七徽-七徽以下-七徽结束。这样,曲子就会很均衡。截取完的《普庵咒》基本是很均衡的,所以曲子还是很完整,如果再截就“失衡”了,曲子成了头重脚轻了。

ps:关于“高潮部分”在曲子中的位置。
曲子的高潮部分一般在曲子的3/5处,这样前面的铺垫的好,后面结尾的也很从容。这位置往前,往后了都不太好,太往前,后面的太平淡;太往后,则没有收尾的余地,给人草草结尾的印象。这个跟写文章,戏剧一样,符合黄金分割率。
下一楼›:2010-04-16 《欸乃》(四)
每次学完曲子的第一遍之后都会有些畏惧心理,今天也不例外。因 ..
‹上一楼:2010-03-27 《欸乃》(二)
这次来说说“渐慢”与“突慢”。
顾名思义,“渐慢”就是逐 ..

查看全部回帖(106)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