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音乐何以动人?
昨晚练习《小胡笳》想到的。
记得看过一部很好的关于音乐的电视剧里面有过一句话:“音乐的真正快乐不是站在舞台上让别人欣赏,而是演奏曲子的时候内心感到战栗的感觉。”说这句话是因为大多时候的演奏并没有这种感觉。耳边传来男朋友电脑播放的李宗盛演唱的《爱的代价》,觉得他唱的特别的好听,为什么?因为他动情了。于是想到了这个问题:音乐何以动人?答案很明确:演唱或者演奏的人自己动了情,只有自己动了情,才会让听的人随之动情。
于是这又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怎么才能演奏的时候“动情”呢?记得老师说过,音乐跟文章一样,只不过它是用音符叙述或者描述着什么。因此,要“动情”的第一步便是理解曲意,这个不光是要从音乐写作背景去了解曲子所要表达的内涵,更要从每一个乐句中去寻找它在描述的事情。只有明白了曲子在说什么,才能用心去体会那种情绪,在演奏的时候才能投入到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中去。如果真的能投入进去,那么每次演奏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说点题外的,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人不能把所有的曲子都弹好,因为有些曲子“适合”他,有些不“适合”。现在看来“适合”这个词儿太模糊,应该换成“理解”才好,因为性格、性别、生长环境、所受教育等等的不同,每种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理解”都不同,有些容易“理解”,而另外一些却怎么也“理解”不了,因此不可能有人能很好的理解所有的曲子,也就不能很好的演奏它们。)
课上老师不止一遍的讲过蔡文姬的故事,说过《小胡笳》是一篇长篇叙事性的曲子。这首曲子离我们太遥远,以至于跟我们熟悉的音乐表达方式不太一样。如果说《欸乃》是白话文的话,那《小胡笳》更像是篇文言文,而且是类似五言叙事诗一样的文言文,于是理解起来很隔膜。老师说《小胡笳》中所表达的矛盾情绪不是一般琴曲中有的,因为蔡文姬的“爱国”与“爱家”不能两全的矛盾是在一个很高层面上的。虽然我永远没机会有这种切身体会,但还是希望通过关于蔡文姬的文字资料去尽量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一、蔡文姬生平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的名人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巾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
蔡文姬第一次出嫁,远嫁河东卫家,她的丈夫卫仲道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两人无子女,蔡文姬遭到卫家嫌弃,认为她"克死丈夫",当时正年少气盛、心高气傲的蔡文姬,哪里能受得了这种白眼,她不顾父亲的反对,愤而回家。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身份,但由于是远适异域,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蔡文姬还是被掳掠呢!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往洛阳。曹操当上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气的时候,就能想到过去的种种,尤其是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在这回忆中,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想到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